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美股泡沫争议下的投资选择:探讨段永平在认为市场存在初期泡沫迹象时,依然加仓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逻辑与其满仓主义者的应对之道

当网友在雪球上询问段永平对美股泡沫的看法时,他回复道:“可能是泡沫的最初级阶段吧。”紧接着又抛出一句:“持有=买入!考验一下!”

这番对话发生在2025年8月的美股市场,当时纳斯达克指数在22500点附近震荡,科技股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段永平管理的H&H国际投资持仓中,苹果公司占比62.47%,英伟达持仓增加49.56%,谷歌持仓增长75.17%。他在加仓这些科技股的同时,清空了莫德纳仓位,并减持了西方石油。

有网友追问“持有=买入”的具体含义时,段永平用机会成本的概念进行解释:持有股票意味着每分钟都在放弃将资金投入其他资产的机会,如果投资者认为当前持有的公司仍是所有可选标的中最优的,那么持续持有就相当于持续买入。这种逻辑下,他持有苹果公司股票十五年,期间经历了多次估值波动,但始终没有大规模减持。

在讨论茅台股票时,段永平表示虽然不会在当前价位买入,但也没有卖出计划。他认为对于已经持有的优质资产,只要不触发卖出条件,就应该保持仓位。这种思路导致他的投资组合高度集中,前三大重仓股占比超过95%。

对于部分投资者习惯的分批卖出策略,段永平直接指出逻辑矛盾:“如果想卖就卖呗,为什么要留一部分,怕涨吗?”在他看来,卖出决策应该是全有或全无的,除非是出于财务需求或流动性管理考虑。这种观点与他使用期权操作形成对比——在英伟达持仓中,他同时采用买入正股和卖出看涨期权的策略

2025年二季度,伯克希尔哈撒韦减持苹果公司2000万股,而段永平却增持89万股。这种操作分歧出现在美股估值争议加剧的背景下,有分析指出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约60%处于“持有区间”。段永平在雪球上提到,低利率环境可能导致资金被迫流入股市,但这不改变他对所持公司基本面的判断。

当网友问及是否应该因估值担忧而减持茅台时,段永平回应:“茅台没关注过,反正也没打算卖。”这种态度源于他的投资标准划分:买入需要严格的安全边际,而持有只需公司基本面未恶化。他形容自己的状态是“满仓主义者”,新资金流入时会继续配置现有持仓品种。

有投资者提出持有部分现金以应对潜在泡沫破裂的建议,段永平认为这违背了机会成本原则。在他看来,现金本身也是持仓的一种形式,持有现金意味着认为现金比股票更有吸引力。这种逻辑下,他几乎始终保持满仓运作,仅通过调整持仓结构来管理风险。

在微软和台积电的操作上,段永平选择小幅减持,这与他对英伟达的大幅加仓形成对比。这种差异化处理显示出他对AI产业链各环节的不同预期,他认为谷歌和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更具确定性。与此同时,他持续增持拼多多,持仓比例升至7.86%,反映出对跨境电商模式的认可。

达利欧提出的泡沫指标中,美股市盈率与GDP比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段永平在讨论中更关注具体企业的现金流折现价值,而非整体市场估值。他认为伟大公司的估值本质上是模糊的,投资者容易低估其长期潜力。

有基金管理者提问新资金如何配置时,段永平建议可以复制现有持仓,但需注意估值差异。对于高估值标的,新资金可以考虑倾斜配置到估值相对合理的品种,这种操作实际上隐含了“持有不等于买入”的判断。

在伯克希尔B股的操作上,段永平在股价下跌时卖出看跌期权,试图以更低成本增持。这种操作与他“持有=买入”的理念一脉相承,都是基于对标的公司的长期价值判断。不过他也承认,对于新资金而言,买入标准应该比持有标准更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