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美元不稳,黄金与人民币双升成避险新选择,长期可期

最近这一波“黄金疯涨 + 人民币崛起”的话题,把社交平台又推到了风口浪尖。美国最新的通胀和非农数据一出,国际金价一路攀升;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连环推动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的朋友圈悄悄扩大。这些热闹背后到底在说什么?别急,跟我把事实、原因和你我能做的事拆开来聊清楚。

看几组比较硬的数据更直观。接近95%的央行认为未来一年会增加黄金储备,创纪录的43%已明确计划增持;有调查显示大约73%的央行预计未来五年美元储备比重会下降。黄金在各国央行资产配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已超过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资产。人民币方面,截至2025年5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今年仅与欧央行、瑞士央行、匈牙利央行等多家的续签或新签就很抢眼。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到2023年二季度约为2.45%,比2016年加入SDR时提高了不少。离岸市场也在扩容,全球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已超过1.5万亿元,香港占一半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有几条关键线索可以串起来看。其一,制度性风险让各国央行不敢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上。对俄资产冻结的先例,让很多人重新审视对单一储备货币的依赖,黄金和非美货币因此受益。其二,美元从年初高点回落约10%,与此同时地缘政治与美国国内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市场对美元未来走势的疑虑。利差收窄以及对未来政策走向的预期,正在促使跨境资金更多回流中国。其三,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长期贸易顺差和大规模商品流动,天然催生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需求。再者,货币互换不仅是“备用金”那么简单,它在实质上为双边贸易与金融往来搭桥,降低结算成本和政治风险。

这些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短期内,在政策引导和资金回流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币继续走强、有望重返“6”时代并非没有可能。中长期来看,随着互换网络、离岸市场和清算基础设施(比如CIPS、离岸债券市场、境外投资渠道)逐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从被动接受走向被动选择,更多国家在结算和储备中主动使用人民币。黄金方面,其“最后的保险”属性使其在全球央行资产配置中的比重可能继续上升,对美元霸权构成结构性挑战,但这种变迁是缓慢且多元的,不会一夜之间改写局面。

对普通投资者和机构,有几条比较实用的建议:把贵金属作为对冲工具适度配置,别把它当作短期投机品;关注人民币计价的优质资产和国内债券市场,利用利差收窄带来的回流机会;同时可以配置一些境外人民币产品,比如离岸人民币债、人民币计价ETF,以分散美元风险。对于监管层和政策制定者,继续扩大并深化本币互换网络是基础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把互换使用场景从“备用金”向贸易结算、投融资合作转化;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管理与监管协调,提高跨境清算效率;同时优化贵金属储备与回运策略,增强外汇储备组合的稳定性。

说点更接地气的:有读者留言说,“我买了点黄金,晚上睡得踏实多了”;也有人表示,“看好人民币,准备配置一些海外人民币债券试试”。这些声音说明,市场已经在用现实选择来表达信心与防守意识。

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如果你管理一国的外汇储备,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吗?眼下的变局提示我们,国际货币体系正向更加多极化演进。对于中国,这是从贸易大国向货币影响力扩张的窗口期,不只是财富保值的考虑,更关乎经济安全与国际话语权。我们既要继续开放,也要有战略耐心,把这场长跑跑好,是现在每个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面对的命题。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判断和配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