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钱学森当年在帐篷算轨道,如今他的系统思维能解决城市难题?

钱学森这个人,我小时候只听说他是“航天之父”,火箭啊卫星听起来离我们生活挺远的。可后来才知道,他真不是只会造火箭的。

他早年在美国,是NASA的前身里头的骨干,人家都叫他“空气动力学天才”。可他没在美国待一辈子,硬是顶着压力回来了。

回来干不是为了当官,是想把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立起来。

我爷爷那辈人讲过,六十年代搞“两弹一星”,条件差得没法说。没有电脑,靠算盘打数据。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工程师说,钱学森亲自带着团队在帐篷里算轨道,一算就是好几天。

他说,钱老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他总说:“别光盯着一个点,要看到整个系统怎么动。”

这话我后来才懂。

去年我帮一个社区做垃圾分类的方案,一开始大家只盯着“垃圾桶放哪儿”“谁来倒垃圾”这些小事。我翻了翻钱学森的系统思维讲义,突然明白,这不是个清洁问题,是人的行为、空间布局、管理机制、宣传方式,全得串起来看。

我改了方案,先搞问卷调研,了解居民习惯,再请物业、居委会、志愿者一起开会,把每个环节都过一遍。结果三个月后,分类准确率从不到三成,冲到八成以上。

这不就是钱学森说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吗?

他晚年还提了个词,叫“灵境”,我们现在叫虚拟现实。他那时候根本没VR眼镜,可他说过,人脑能通过技术“进入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

我有个表弟,学计算机的,去年做了个用VR做城市规划的项目。他跟我说,钱学森当年说的,比现在好多技术还超前。

他看问题从不只看一个角度。

你问他航天,他说是系统工程。

你问他农业,他关心沙草产业,说沙漠能变绿洲,靠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设计。

你问他教育,他主张文理不分家,说科学和艺术得一块儿长。

他不是在搞“跨学科”,他是根本没把学科当墙。

我认识一个小学老师,她教科学课,不光讲实验,还让学生画思维导图,写观察日记,甚至编小故事。她说这是受了钱学森“前科学”思想的影响——经验、直觉、想象力,都是科学的起点。

她班上有个孩子,平时不爱说话,可画了一幅“火星上的学校”,里面全是外星人和地球人一起上课。老师没否定,反而在班上讲了这个“创意”。

后来那孩子,成了学校科技节的主角。

钱学森说,科学体系有三层:哲学是顶,技术是中间,前科学是根。

我听懂了。

我们总以为科学是冷冰冰的数据,可其实它从人的情感、观察、好奇里来。

他一辈子都在破圈。

从铁道工程到火箭,从航空到系统科学,再到哲学和思维科学。

他不是为了出名,是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往哪儿钻。

他那句话我记住了:“科学是为人民的。”

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

疫情、气候、城市拥堵、信息过载……哪一个是单靠一个部门能解决的?

可我们还是习惯找“责任人”,还是只盯着“谁该管”。

钱学森早就提醒过:别拆解,要整合。

你不能只看一个环节,得看整个系统怎么动。

就像都江堰,李冰父子没去堵水,而是把整个岷江的水流,分成了主干、支流、泄洪道、灌溉渠,一整套设计,千年不坏。

这不就是系统思维吗?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不是书本里的理论。

它是活的,是能用的,是能帮我们把复杂事情变简单的方法。

我以前觉得,这种思想离普通人很远。

现在我知道,它就在我们身边。

你只要愿意多问一句:这件事,还有谁参与?它背后有啥联系?能不能换个角度看?

你就在用钱学森的方法了。

他不是神。

他是那个在帐篷里算数据、在废墟上建体系、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的人。

他走远了。

可他的思想,还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