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快了,拦不住!”
这句话,就这么卡带了。
在那个灯火通明的演播室里,隔着海峡,那位退将张延廷的表情,我得说,比他分析的所有武器都精彩。
那不是演出来的,那是一种信念系统瞬间崩塌后,大脑蓝屏死机的真实反应。
他嘴里就这么一直循环这五个字,魂儿都丢了。
这事儿好玩就好玩在,在那个万众瞩目的“九三”大场面上,所有人都备好了功课。
按照军事圈的“剧本”,东风41之后,怎么也该轮到“东风51”出来走个秀,大家鼓鼓掌,分析一下射程又多了几百公里,弹头是不是多了两个,然后各自回家写报告。
结果呢?
咱们压根没兴趣陪玩这种线性升级的无聊游戏。
51?
不存在的。
直接跳级!
“东风61”就这么大喇喇地开出来了。
这个动作,简直就是你苦等iPhone 15,结果库克上台直接掏出了iPhone 17全息折叠版,还告诉你明天就铺货。
张延廷为什么会卡壳?
因为“拦截”,是他那一整套防御逻辑、是他花了半辈子研究的战术体系的“地基”。
他们花了天文数字的预算,买了“爱国者”,部署了“天弓”,天天在那算抛物线,计算那个稍纵即逝的“最佳拦截窗口”。
他们所有的安全感,都建立在这套“我预判了你的预判”的数学游戏上。
可东风61这玩意儿,它不讲数学,它讲物理外挂。
这东西就是那个传说中的高超音速。
它不是傻乎乎地飞抛物线,任你计算。
它是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能变轨,能蛇皮走位。
张延廷自己都描述了那个绝望的画面:等你那个耗资几十亿的雷达系统刚刚捕捉到信号,刚喊出一句“锁定了!”
,那枚导弹可能已经飞到你下一个雷达站的辖区,甚至快落地了。
你还拦截个什么劲?
你这是在听到雷声之后,才想起来要去抓那道刚刚劈下来的闪电。
传统反导系统在它面前,瞬间退化成了一堆昂贵的废铁。
所以张延廷的“拦不住”,不是一句简单的形容词,那是一个技术时代的崩溃。
是他赖以为生的整个防御体系,在这一刻被釜底抽薪了。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
如果说DF-61是砸在桌面上的明牌王炸,那水底下和天上的东西,才是真正让人睡不着觉的底牌。
阅兵这事儿,陆地上的永远是“面子”,海里和空中的才是“里子”。
这次亮相的“巨浪-3”,名字就很有讲究。
如果是“巨浪-2A”或者“2改”,那说明只是小修小补。
但凡敢叫“巨浪-3”,那就意味着整个平台都换代了。
这玩意的射程,意味着我们的战略核潜艇,根本不需要冒险冲出岛链去大洋玩捉迷藏。
它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待在自家“后院”的深水区,那个我们绝对掌控的安全“堡垒海域”,就能把威慑力覆盖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
什么叫战略纵深?
这就叫战略纵深。
安全、隐蔽,还能随时“掀桌子”。
如果说JL-3是藏在深海的幽灵,那“惊雷-1”就是悬在天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以前我们聊核力量,总说美俄是“三位一体”,陆基、海基、空基,三条腿走路,稳当。
咱们呢,陆基是绝对王牌,海基在奋起直追,但空基这一块,一直是拼图里缺失的那一块。
现在,轰-6N背着这个“惊雷-1”出来溜达了一圈。
这块板,补上了。
空基战略导弹的好处在于它的灵活性。
陆基发射井是固定的,潜艇虽然能动,但出港总有轨迹。
而战略轰炸机,它可以24小时在空中巡航,它可以从你意想不到的任何一个角度切入。
当“东风快递”能从陆地出发,能从深海发射,还能从万米高空空投的时候,所谓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俱乐部,咱们正式拿到了VIP入场券。
这下你再回头看张延廷那张不可思议的脸,你就能理解他内心的风暴了。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武器,也不是三个武器。
他看到的是一张已经织好的、覆盖全球的、海陆空天一体的、并且“无法拦截”的威慑网。
他过去建立的所有战略假设,在这一刻,全部失效了。
对了,还有个“甜点”。
无人机方队里,那个跟在歼-20屁股后面的“无人僚机”。
这玩意儿在几年前还是科幻片概念,现在它真的来了。
未来的空战,歼-20的飞行员不再是单纯的格斗飞行员,他是一个“指挥官”。
他带着一群悍不畏死的机器小弟,小弟们负责去侦察、去挡枪、去执行最危险的突击。
整个作战的逻辑,全变了。
所以说,这场秀,根本不是为了秀肌肉,这更像是一次公开的“技术交底”:别玩火,我们手里拿的牌,已经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几张了。
我们已经换了一副牌,而且我们不想遵守你们定的旧规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