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上那些能把“调查研究”四个字玩出花儿的人,田家英绝对算一个。
他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秀才,更不是光会喊口号的雷锋式干部。
如果你觉得做毛主席的好参谋是一件很容易的差事,那估计真的是想简单了。
咋说呢,调查研究这事,放在任何年代都是硬通货。
试想下,1961年,国家经济好比一座随时可能断裂的独木桥,上面一堆人唉声叹气,都盯着毛主席,等他出个主意——咱可不能脚一滑就掉坑里啊!
就在这种局面下,毛主席没有拍拍脑袋拍板决定啥,而是想到了老朋友田家英,给他分了个大活:带队奔浙江农村去,查查底儿,摸摸实情。
难不成毛主席没主意了吗?非也。
他只是知道,闭门造车没用,纸面上的数据草台班子,老百姓怎么生活过的,谁能比农民自己说得更明白?
田家英得令,那可是立马风风火火,组调研组,订机制,叫“打开脑筋、敢于发现问题”,这套思路到现在都有点互联网“用户思维”的意思。
你以为调查组就过去转一圈拍几个照?人家连“同吃同住不同劳,敢想敢说不敢做”的操作手册都整理了。
意思很简单:跟农民一块吃住、别插手劳动、该想的大胆想、该说的都说,别光动手干。
这不是嘴上说说,田家英自己可比手下更较真。
组里有人收了公社送来的几口猪肉,被他当场批评,连自己都自省,上会时直接来个自我批评。
讲真,这还挺像现在企业老板,为了防止员工“拿回扣”设个反腐小组,自己也加进黑名单兜底。
接下来,田家英真成了“串门达人”。
走哪都问,谁家劳力、吃穿用度、政策到底咋落地,全都一条条算账仔细对对表。
开座谈会还不忘分阶层,贫农富农分开聊,怕大家面子上不好意思,多说一句实话。
最经典的得数和贫农王老五家那次,一聊就是仨小时,不光唠家常,还把家里一年到头咋挣咋花,明账暗账算得一清二楚。
有点类似咱现在查流水、做财务分析,准备用数据打脸那种硬核。
你要说田家英命好,碰上都能顺路拿个典型案例?
哪有那么简单!
人家善于发现问题才是真的牛。
像那阵全民干“大食堂”,集体化气势如虹,电视上全是加饭添菜的“喜迎丰收”镜头。
田家英一到村子,发现中午家家户户冒烟的灶台都哑火了,狗也睡觉去了,晚上却是烟雾弥漫。
一问才晓得,原来中午大家去食堂吃,饭菜还不够饱,晚上只好偷偷生灶头煮点羊头草来垫肚子。
你说要不是他走进农户家里蹲点采访,谁会主动报告“吃不饱”这种事?
毕竟当时气氛压抑,谁敢随便说饭不够?
正是有了田家英的“下沉式”调研,毛主席听了报信,立马拍板干预,对“共产风”、“算账风”、“命令风”……统统叫停。
还直接决定得出台个“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不再玩那种“想一出是一出”的冒进。
六十条说白了,就是让生产队有点自主权,农民该有的该分的别瞎抄家,食堂太折腾就赶紧停了。
公社的“全民一起乐呵”变身“大家各自安生种地”,粮食产量才终于止血回升。
讲真,这一年半,田家英等人的调研跟后来的经济复苏关系大得很,不夸张说,没有这些一线真数据支撑,任何政策都是空中楼阁。
田家英还有个本事,就是能稳住场子。
毛主席身边的人,哪个不是大能耐。
抓下放干部,省市委出来抢着要田家英,毛主席都舍不得,表面讲“理论和实际要结合”,实际上心里明白,身边得留个人能实打实搞数据、敢说真话。
我们现在一说“政策制定需要真实一手资料”、要“反对作秀主义”,好像很时髦。
人家六十年前田家英就玩得溜。
他自己说过:“工作纪律要严,群众利益面前千万别糊弄。”
他手下调查组的那群人,多少也被这股较真、实在的劲头带动了。
说句题外话,我们其实天天喊调查研究重要,可到底有几个人像田家英那么“钻牛角尖式地爱较真”?
网上有段子说,领导下乡,前呼后拥一大帮,“提前扫街道、刷白墙、拉条幅”,老百姓准备一桌好饭,把难处装进了肚子,台上说祥和,台下是真难。
这个场景难道不是田家英死磕要破的魔咒?
没错,他成了那个敢于和群众唠家常、敢于自我揭短的“打假斗士”。
要说调查研究这活儿好干吗?还真不是。
它考验的是你的良知、胆魄还有耐心。
你得能坐得住沙发,也能钻得进土炕。
和干部能谈方针,跟老百姓能抄家底。
最难的地儿,不是在会上拍脑袋、也不是写材料睁眼说瞎话,而是敢于在风口浪尖说出“不对劲”。
田家英对于“六十条”的落地也不搞一锤子买卖,他强调团队要保持头脑开放,遇到新问题反应要快,要先为群众负责。
你问这份精神现在还用得上吗?
作为旁观者,我得说:太有用了!
时代变了,但“认真较真”审时度势、脚踏实地摸底的劲儿一点都不过时。
现在很多热点新闻动不动就被“网络调查”刷屏,可底层数据谁采集?调查问卷造假怎么办?靠电脑屏幕谈“群众心声”靠谱吗?
调查需要“走心走情走现场”。
写政策更不能脱离生活一线。
这也是为什么田家英始终被毛主席信赖——他带出来的调研报告既有“铁的事实”,也有“肉的温度”。
以现在流行说法就是,他既有“理性视角”,也不缺“烟火气”。
当然,谁都想要个田家英式得力干将,但现实里“田家英”不是组装出来的。
他在毛主席身边当参谋,不只是被寄予厚望,更是个保质保量的“水龙头”——政策之水从田家英这儿一下就变得滋润、不空洞、不跑偏。
有意思的是,早在五八年下放运动,很多省市领导都想借调田家英“充门面”,毛主席直接一句“不放”,外人以为小气、不讲求实际,人家毛主席却说“我只信他能还原现场”。
各位看官可能觉得这算啥?其实啊,这是一种责任感。
今天无论是哪种岗位,都会有公示板上的明星数字,也会有难以启齿的“负面反馈”。
不少单位上上下下都喜欢做“报喜不报忧”,谁都愿意当锦上添花的“好孩子”,可正是这些吹捧和虚饰,反而让问题一天天发酵、直到崩盘才回头补救。
田家英的精神资产不光是“认真、执着、看得细”,他更可贵的地方在于讲真话。
敢说别扭话,勇于问“这事对吗”,宁可自我批评拉下脸皮,也不肯把责任推给别人。
每每想起这样的作风,就仿佛在复杂职场环境里冲来一阵清流。
说到底,想做个有本事的参谋真没那么容易。
既要会分析材料、善于用数据说话、又能俯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还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挑明问题。
田家英无疑给我们立了个大大的“现实主义”标杆。
咱们应该记住,不怕做不到,只怕不愿做、怕得罪人。
如果每个决策小组里,都有那么一两个田家英,这社会或许会放心多了。
毕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纸上的风景再美,也抵不过脚下的泥水。
说到这里,屏幕前的你怎么看——要是现在的调查研究都能做到像田家英那样细致、真实、敢于批评,是不是中国式决策会少走很多弯路?
你会不会更期待这样的“实干家”多些?欢迎评论区说说看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