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他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战役相媲美;
毛泽东却表示三大战役算不了什么,四渡赤水才是他的 “得意之笔”!
能被毛主席自己夸的“得意之笔”仅此一例。他老人家的军事家地位那可是世界级的!
国内几十年来对红军的四渡赤水战役宣传的不少,歌曲、电影、文章都有,主要是宣传介绍咱红军这边的;
对外国和国民党那边,他们是如何看待四渡赤水战役介绍的不多。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外国和国民党那边是咋总结四渡赤水战役的,先看外国:
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中国的红星》作者索尔兹伯里在研究中指出:“四渡赤水是一场‘用脚底板打赢的战役’—— 红军在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堵中,没有固定的作战线,却通过不断转移、佯动、穿插,把敌人的重兵集团‘拖成了散沙’,最终跳出包围圈,这是现代战争中‘以机动性打破优势兵力’的绝佳范例。”
英国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等在分析 “非对称战争”“弱势一方如何掌握战场主动权” 时,四渡赤水为必备案例。
西点军校在 “战略机动与战术欺骗” 课程中提到:“红军在赤水流域的四次渡河,每次都以‘佯动’迷惑对手(如三渡赤水时伪装北渡长江,实则为四渡赤水、威逼贵阳创造条件),这种‘虚实结合、声东击西’的战术,完美规避了敌军的兵力优势,展现了极高的战场判断力与指挥灵活性。
苏联军事家崔可夫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后写道:“四渡赤水的关键,是红军指挥者始终抓住‘敌人的战略意图漏洞’—— 国民党军试图‘围歼’,但红军却用‘流动’打破包围,这种‘以动制静’的战术,是弱势军队摆脱困境的重要借鉴。”
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更是在他的军事著作中毫不吝啬的赞美: “展现了东方军事思维中‘不与强敌硬拼、以巧制胜’的智慧,比传统西方‘正面决战’的思路更具适应性”!
法国《世界报》在纪念长征胜利 80 周年的专题报道中称:“四渡赤水的故事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它证明了‘优势并非绝对’—— 国民党军拥有更多的兵力、装备和补给,但红军凭借对战场信息的精准判断、对战术的快速调整,最终实现了‘以弱胜强’。这种‘不墨守成规、灵活应变’的思维,对任何领域的危机应对都有启示意义。”
俄罗斯《真理报》的总结也有意思:“四渡赤水不仅是指挥者的胜利,更是红军士兵意志的胜利 —— 在川滇黔边境的崇山峻岭中,红军多次昼夜急行军、反复渡河,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军的围追堵截,始终保持着凝聚力和战斗力,这种‘逆境中的坚持’,是这场战役能够成功的重要支撑,也让它成为人类历史上‘以意志突破困境’的经典案例。”
以上外国学者、元帅、军事院校、报纸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地位的存在。你不能说他们都在瞎说!
国民党那边咋说的呢?我们先看过程!
中央红军3万多人面对40万装备精良的敌军“立体封锁”、随时攻击,扛着几乎没有子弹的老破枪、没有情报支援、没有啥吃喝补给,以极度的疲惫在狭小的山区沟壑中辗转腾挪,部队听命令、不掉队、不怕困难、不怕疲惫、不怕流血牺牲;没有投降、没有一个对指挥有疑义不执行的,最后还能绝大部分的跑掉!
这个极限的四渡赤水战役操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他到底有多难呢?
这么跟你说吧:
传说现代美国西点军校和中国国防大学经过多次反复复盘演练,最后的结论依然是:
不能突围!无法生存!不能取胜!只要有一步走错,或者迟误那怕半个时辰,红军绝对不可能脱身!
一渡赤水:1935年1月29日,红军在土城战役后西渡赤水,进入川南,原计划北渡长江,但因敌军重兵封锁改为暂避锋芒。向回转!
二渡赤水:2月18日-21日,利用黔北敌军空虚,回师东渡,连克桐梓、娄山关,再占遵义,击溃吴奇伟部两个师。
三渡赤水:3月16日-17日,故意大张旗鼓西渡赤水,进入川南,诱使国民党军向西北集结。
四渡赤水:3月21日-22日,秘密东渡赤水,南下乌江,佯攻贵阳迫使蒋介石调滇军增援,最终打开西进云南的通道;
然后红军在金沙江唱着歌儿潇洒离去!
人家红军可不仅仅是躲着你;“克桐梓、娄山关,再占遵义,击溃吴奇伟部两个师”这些是实打实的揍你战绩!还差点在贵阳把蒋介石抓了俘虏,你说这牛气不牛气!
指挥追歼红军的总指挥是薛岳,绰号 “老虎仔”,广东韶关人,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抗日名将,军事家。
薛岳的水平咋样?我说他厉害你可能不信!但咱们看看他对战其他部队和日本军队的战绩:
1、讨伐陈炯明叛军:1922 年 6 月,陈炯明率部进攻总统府和粤秀楼,薛岳守卫总统府并救出孙夫人宋庆龄。1923 年,薛岳担任 16 团上校团长,协助讨伐叛军,夺回言岭关,
后又率部在惠州附近的新村一带突袭叛军熊略部,俘敌 3000 余人,缴枪千余支。同年秋,薛岳率领 16 团夺回平山墟并迫使叛军撤回博罗,帮助讨贼军在广东击败陈炯明的反扑。
2、两次东征:1925 年,薛岳随广州革命军参与两次东征。第一次东征中,薛岳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并协助师长李济深协调和指挥前方部队作战。第二次东征中,薛岳担任第 2 纵队第 1、2 支队的副指挥,后任第一军第十四师副师长兼第十四团团长,薛岳常常以少胜多,受到在全军通电表扬的待遇。
3、北伐战争: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薛岳担任第 1 军第 1 师副师长兼第 3 团团长,随西路军执行攻占江西的作战任务。9 月初,薛岳率部展开对孙传芳部队的攻击,在南昌城内工人、学生的配合下,攻占了南昌。10 月,薛岳因作战顽强,所部被蒋介石作为模范,他本人也被提升为第一师中将师长。11 月,北伐军攻占南昌,获得江西之役的全面胜利。1927 年 2 月 18 日,薛岳率领部队克复杭州,后又参与攻占上海和南京。
4、中原大战:1930 年中原大战爆发,薛岳率领的 4 军 35 团切断了湘军唯一的退路,最终导致湘军溃败。
5、万家岭大捷:1938 年武汉保卫战期间,薛岳指挥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在赣西北万家岭地区围歼日军第 106 师团。从 10 月 3 日起,中国军队对日军展开攻击,10 月 4 日后对 106 师团形成合围之势。经过激烈战斗,至 10 月 13 日,中国军队基本全歼日军一个师团,共歼灭 106 师团四个联队,仅司令部千余人得以逃脱,首创了中国军队基本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战例。
6、长沙会战:1939 年 9 月,冈村宁次指挥十余万日军分进合击,从湘北、赣北、鄂南三个方向进攻长沙。薛岳指挥 20 余万国军沉着应战,在有利地形的掩护下,日军于 10 月上旬被击退,双方恢复到 1938 年的原有态势,此役薛岳共歼敌 3 万余人。
1941 年 9 月,日军再次进犯长沙,第九战区的军队已近 40 万人,薛岳拟将日军诱至湘北汨罗江南岸后与日军进行主力决战,虽因日军进攻规模估计不足等原因,日军一度攻占长沙,但中国军队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顽强抵抗,最终再次将残敌赶回至新墙河以北。
1941 年 12 月,日军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三次进攻。薛岳使用独创的 “天炉战法”,利用地理优势,组织网形阵地分段消耗敌军有生力量。至 1942 年 1 月 4 日,日军伤亡惨重,中国军队全线反击,最终歼敌 5 万余人;
这些战绩,尤其是对战装备和单兵素质远胜于我们的日本鬼子,你看薛岳表现咋样?
最起码一点:薛岳不是草包也不是笨蛋;要不然蒋介石能这么倚重和重用他?经过他手指挥干死日本鬼子10多万这事可不是虚的!
还有1936-1937年,在甘肃境内指挥部队围剿西进的红军西路军,最终导致西路军几乎全军覆没的还是这个薛岳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军事将领。
中央红军万里长征!薛岳是万里长追的人!他从江西一直追到陕北!
如果要写文章,和《长征》相比较,薛岳完全可以写一部《长追》!
此人肯定不是一个笨蛋蠢人!
薛岳作为四渡赤水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前线总指挥,他对四渡赤水的评价可能有点儿颠覆你的认知:
“中央军孤军奋战”、“各军异心,追剿难于认真”、“委座遥制,命令脱离实际”、“束手束脚,无法临机决断”、“情报滞后,总是慢一步”、“红军走打结合,难以捕捉”,红军行动“飘忽”“迅捷”!
你要单从“中央军孤军奋战”来看,仿佛薛岳的中央军是弱势、红军倒成了“强敌”!搞笑的很!
国军第 3 纵队指挥官孙渡说的比较具体:“我率部从贵阳出发,尾追敌军,不料敌人竟在龙里地区杀了个回马枪,部队仓促应战,很快溃败,败兵堵死了道路,我只得跳车逃跑,差一点就被活捉”。
时任国军第 3 纵队第 2 旅旅长的恩溥说:“急行军旋磨打圈,往往早上奉命向东,到晚间的时候就又掉头往西,累死累活,却连红军的影子都见不着”。
吴奇伟是四渡赤水战役中遭受物理和心理双重打击最沉重的国民党将领。他率部跟随红军跟的最紧;
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时,吴奇伟率其嫡系第59师、93师驰援,在遵义城外红花岗、老鸦山一带与红军主力激战。其部队遭林彪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猛烈反击,几乎全军溃散。吴奇伟在回忆中描述:“部队损失惨重,官兵俱疲,已失再战之力。”
部队溃败后,吴奇伟率残部逃至乌江边。为防止红军追击,他竟下令炸毁浮桥,将尚未过江的1000多名官兵和大量装备留在了北岸,任红军俘虏。此事成为其军事生涯的污点,他在回忆中对此决策充满痛苦和自责,但也辩称是为“保全主力,不得已而为之”。
吴奇伟对薛岳和蒋介石也多有抱怨:他认为遵义之败,源于王家烈的黔军迅速崩溃,以及薛岳和蒋介石对红军主力的位置和意图判断完全错误,导致他“孤军深入,坠入匪军陷阱”。
吴奇伟深感红军战术灵活,国军呆板被动。他形容追击红军就像“拳头打跳蚤”,费尽力气却总是打空,反而随时可能被反咬一口。
中央红军是万里长征;吴奇伟基本是“万里长追”!他认为自己很辛苦,但没有捞到好的“业绩”!
吴奇伟和薛岳是从中央红军长征以来追击中央红军最远的两个国民党将领,都追击了2万多里!
1949年5月,他率领辖下的保安团队等官兵共一万余人宣布投共。
周浑元也是四渡赤水中国民党中央军的“王牌部队:!
他所部是四渡赤水战役蒋介石和薛岳眼中“最听命令、最卖力追击”的部队,他也因此成为毛泽东重点“关照”和调动的对象。
周浑元的回忆充满了 “疲惫、困惑与对情报失灵的沮丧”:
“永远在扑空,永远在赶路”、“匪踪不明”、“向某某地搜索前进”;周浑元在给上级的电报中多次抱怨情报不准,斥责地方民团和侦探提供的信息多为“妄测”或“红军的欺骗手段”。他依赖空中侦察和无线电测向,但黔北的山地地形和红军的卓越伪装使这些现代手段大多失效,甚至完全不灵!
“红军主力何在?”我们的“追剿”不是在打仗,而是在“武装大游行”!周浑元部的一名军官当着他的面在日记中写道:“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周浑元摇头苦笑,也不点评!
周浑元于1938年初在重庆病逝,年仅四十多岁,他未能完整经历整个抗日战争。在国民党官方战史中,他被描绘成一个“忠心耿耿、恪尽职守”的将领;
他死时仍然将四渡赤水的失败归咎于红军的“狡猾”和地形气候等客观因素。他认为自己很听话、没责任!
蒋介石总司令的无奈和愤慨非常直白,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军各部迟滞呆笨,被其玩弄欺诈,殊为一生用兵莫大之耻辱”。
他没在日记中骂“娘希匹”!他担心那样显得他这个总司令太军阀气!
他完全咽不下这口窝囊气!他要和红军和人民干到底!
最终他把自己干到了小岛台湾,也把自己干到了台湾省桃园市大溪镇福安里的慈湖陵寝里。
蒋介石至今未入土;棺柩四个角垫高,距离地面 3 寸放置保存;时间——至今50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