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科技圈里哪家公司的动态最能让人挑眉,那还真得数沐曦股份的这一出“人员流动魔术”了。
咋回事呢?
一季报一出,大家原本以为又是一场标准业务汇报。
谁能想到,研发团队人数突然一甩,直降一大截,吓得整个金融圈都跟着愣神。
2024年底,豪情满满的研发军团还有706号猛将。
可到了2025年3月一查,这人头数变成了652,硬生生少了54人。
这下,上交所坐不住了:“兄弟,啥情况啊?砍人容易,可别砍到创新筋骨!”
这场面,有点戏剧,又有点魔幻。
其实,看新闻稿都不用放大镜,吊诡点蹦出来就俩:为啥研发人数猛减?裁了谁?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本来公司每年都在坐电梯似的招新——人数蹭蹭往上爬,没掉过链子。
可偏偏就这一个季度,玩了个下坡溜溜球,这不让人疑心那才怪。
是经费匮乏,下血本减负?
还是业务方向调整,把“拖后腿”的挑出去?
又或是内部绩效考核卷到飞起,搞得人心惶惶,主动撤了?
说到底,一家以技术研发命脉论生死的企业,做出如此整齐划一的人员进出,不光让投资人眼皮直跳,对整个行业来说也像一阵不大不小的“凉风”吹到了脖子后面。
要真想摸清幕后缘由,还得拉长时间轴,看看沐曦整个公司的成长曲线。
2020年创立,短短几年硬是从名不见经传杀进了高性能GPU芯片自主研发的圈子。
敢在AI训练、通用计算这一亩三分地里叫板的,光有皮鞭可不行。
数据一摊开,2022年的收入不到50万,2023年就突破了5000多万。
2024年再一刷,居然跳到了7亿多。
这增长,不得不说,是真的“科幻”,有点像装了火箭的加速器。
不过别高兴太早,这种速度可是“收入漂亮,亏损扎心”。
账单上每年都挂着红灿灿的大号亏损——最狠的那年单是净亏损就达到14个多亿,最新季度也还亏着2亿多。
咋说呢?
这种画风,要是放在互联网初创企业,大家可能习惯了,“你敢烧钱我敢投资”。
GPU行业可不一样,研发烧钱那是无底洞,而且有些坑一踩里头十年都翻不出来。
研发团队,就是这烧钱机器的马达。
你少了马力,芯片开发进度打折,谁还敢下单押宝你的平台?
更糟糕的是,沐曦研发队伍的主力是技术大牛,说走就走的可不多。
要么是遇见了更诱人的机会,要么,就是公司本身让人心生去意。
细看公司公告,内部优化说得挺好听,绩效、业务规划啥的挂嘴边。
但架不住这事儿扎堆爆发,想让市场信服,得有点“真把式”出来。
再看研发项目的人力分布,沐曦倒是给了详细说明。
啥叫“人员流动对总体工时没啥影响”?
其实就是他们研究部门的管理很讲究分工和动态协调。
有点类似大型软件开发团队,每个人手上都好几摊活,老员工走了,由剩下的或者刚招的新血上来补上。
最明显影响的曦思N100项目,是个啥玩意儿不明说,反正那块的工时投放本来就低——换句话说,大部队没啥大影响。
不过这种解释,是不是有点像咱们上学时候交白卷还说“其实压轴题没做对全局影响有限”?
要我说,这是应对监管问询的标准话术,有没有“自圆其说”的嫌疑就看你信不信了。
讲真,这么高级别的研发,人员稳定本来就有点奢望。
行业里“挖人大战”年年不断,像沐曦这种技术密集型公司,谁不盯着你的名单瞄准拆招?
创业公司本来就多波动,大牛转身另谋高就、刚入职的新人体验三个月说拜拜、试用期没熬过老板考验全走人,这些本来都算是“健康代谢”。
可有点微妙的是,2025年一季度,离职人数跟新招人数不是一个重量级:走了56,新人才5,就像比赛上场一个个换,突然教练说:“主力下场休息,新兵慢慢来。”
新旧力量此消彼长,这种节奏,说完全没影响,是不是有点太乐观了?
不过呢,公司后面也补一句,说8月份人数又回到670人,也算有条不紊地补齐了队形。
听起来很像什么“短暂低谷,马上爬坑”那套路。
但换个角度琢磨——为嘛流失期刚好撞在公司上市审核前夕,难道人心思动?
或者内部分红、晋升、项目方向出了“分歧大讨论”?
按人力资源的思路看,“内部优化”背后十有八九是KPI大刀一挥,绩效拖后腿的打包送走,剩下的精兵强将再干点超常任务。
但现实哪有这么理想化,说白了,企业调整本身就苦乐不均,有人趁机上位,有人打点行李闹个退出。
再话说回来,关于研发人才流失,行业里历来有种说法:“真正的创新不怕换血,怕的是心态散了盘。”
沐曦抱定全栈GPU芯片这棵大树,技术路线高度依赖协同作战。
换来换去,架构、代码、思路都得一拨人传承下去,外人插手还真得摸一阵子门道。
换句话说,人才流动合理一点有益新鲜血液植入,太折腾就必有隐忧。
别小看“54人”,这可不是随便抄个简历就能上手的深度开发岗位,好多底层代码一人主写,经验积累全在脑壳里。
短时间内怎么补回来,绝非官网一两句话说补就补。
当然,市场最关心的还是:这些人走了,产品进度会不会跟着掉链子?
答案嘛,官方说“没啥大影响”,但大家都明白,这话可不能尽信。
毕竟高性能芯片开发的每一步卡顿都得回头抓bug,补锅工时又得往后赶。
等到今年年底打榜,产品如果能如期上线,市场大概能松口气。
可一旦延期或者性能达不到预期,恐怕舆论把枪口回头对准的人还是沐曦。
稍微插句网络常用语:现在芯片行业就是“卷疯魔”赛道。
只有不断拉高研发密度,才有机会在沙滩上站住脚。
大家都眼巴巴盯着国产GPU旗手,公司自己也不敢慢半拍。
如果人员流动太过频繁,研发青黄不接,先不说上市能不能熬过,产品更新速度慢一分,对手就能拿大锄头提前把市场耕高一丈。
而一旦研发项目进度天天像过山车,波动太大,资本市场也没法给出“长期信心票”。
明眼人都懂,沐曦表面看是一次标准的人力资源优化,背后其实跟盈利压力和业务结构深度调整脱不了关系。
亏损年年高企,上市要过问,招新留人都得精打细算,稍微松懈就面临“人财两空”。
归根到底,沐曦这波人事异动既是常态操作,也带着点“不寻常”的味道——既要给投资人交待前程光明,又要给监管一个不伤根基的理由。
都说“真相只有一个”,可在资本和技术的激烈碰撞下,所谓“内部优化”多少带着些不得不为的无奈和现实。
那么这事儿说到这,你觉得呢?
科技创新有多依赖稳定的大部队?
市场和监管的敏感点又该怎么看待“阵痛”的正常化?
话筒交给你,咱一起来议论一二——你是支持内外兼修的残酷进化,还是更看重稳扎稳打的人才队伍建设?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