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82%民众不想打了?短信征兵停电断粮,才知家里多安稳

“停战吧,82%的人都这么想。” 这话要是放在两三年前的基辅街头,说出来都得被人当成叛徒。

可现在,没人觉得奇怪了。那个曾经高达六成三的“战斗到底”的支持率,就像被戳破的气球,一路泄气,跌到不足两成。数字背后是什么?是那种被彻底掏空的感觉。最初的悲愤和激昂,早就被日复一日的防空警报和手机上弹出的征兵短信磨得一干二净。你甚至能在一些奇怪的地方看到战争的痕迹,比如乌克兰的企业登记数据,女性老板的数量居然史无前例地超过了男性。这可不是什么女权运动的胜利,基辅商会的人自己都苦笑,说白了,是能经商的男人越来越少了。

生活里的账单,比前线的战报更让人喘不过气。你家冰箱可能一天里有六个小时只是个普通的柜子,因为电不够用。哈尔科夫那边更惨,一天停电两三次是家常便饭,店家都得备着发电机。这直接导致物价疯了似的涨,官方说通胀率百分之四十七,但老百姓买菜时感觉远不止。一枚鸡蛋的价格,比战前翻了两倍还多。以前只是担心炮弹会不会落下来,现在还得操心下一顿饭的着落。

所以,那82%的人喊停,不是因为懦弱,而是真的撑不住了。可事情的吊诡之处就在这,他们想要和平,却又极度恐惧和平。调查里还有个数字,76%的人强调,停火可以,但必须有“安全保障”。他们怕了,怕今天签了协议,明天俄罗斯的坦克又开过来。

那谁来保障?大部分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了西方。美国、英国、法国,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这种依赖几乎是本能的,但也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心酸。美国人给钱给武器,可那份2025年的援助法案,背后写满了条件,要求乌克兰卖掉国有资产,改革能源市场,一条条都像是现代版的“不平等条约”。欧盟那边也一样,催着乌克兰加速“去俄罗斯化”,拆苏联纪念碑,改俄语地位,全然不顾东部地区本就复杂的民心。

泽连斯基前阵子说,安全担保国可以考虑美英法,但不会考虑中国,理由是“中国没参与援助”。这话就有点意思了,更像是在特定压力下的一种表态。实际上,中国送去的人道主义物资,食品、药品、发电机,价值超过十五亿,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东西。而且中国的位置很微妙,跟冲突两边都能说上话,这在调停里本该是巨大的优势。现在等于自己把一条可能的后路给堵上了。

有时候,和平到底是什么滋味,可能只有远离它的人才知道。有个在基辅没回国的中国留学生,跟我讲过一件事。她做志愿者时认识一个叫卡佳的乌克兰女孩,同龄,本该在准备考研。战争一来,父亲战死,她只能带着母亲逃到利沃夫,每天打两份工糊口。那个留学生说,她见过太多卡佳这样的眼泪,那一刻就特别想家,想的不是别的,就是国内那种可以安安稳稳坐在书桌前看书的“安全感”。

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安全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是一万多公里的高铁,是覆盖到每个县城的高速公路,是14亿人能吃饱饭的经济体量。更是无数军人外交官,一代代人拼出来的安稳环境。

所以乌克兰这事,看来看去就成了一个死结。八成的人受够了战争的苦,可通往和平的路,每一条都布满了陷阱。他们想要的,不过是能让冰箱一直有电,让孩子能正常上学,不用在睡梦中被惊醒的生活。可就是这么简单的愿望,现在却成了一种奢望。82%的人想让这该死的噪音停下来,可问题是,谁也不知道,接下来得寂静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