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航空工业曾经让世界看呆了眼。零式战斗机在天上能飞多快?足足每小时500公里!那时候的大日本帝国,把一手好牌打得呼风唤雨,太平洋战场上,盟军听到零式的轰鸣,心里都犯嘀咕。可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日本的航空工业竟然滑到了无人问津的边缘?那么问题来了,日本都经历了什么,才从“亚洲翱翔的雄鹰”变成“被别人揪着绒毛的小鸟”?同样面对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为什么中国航空工业却能逆风而上?
有人说,美国让日本航空工业从巅峰跌落谷底。支持者举证:战败后,美国直接规定日本不能搞军事飞机,军方的订单一夜归零,制造厂不是被炸平就是被关停,只能靠代工美国飞机续命。你以为日本能像历史剧里的武士一样,凭着精神就熬过去?太天真了。有人不服气:日本天生爱搞精细技术,怎么可能全靠美国鼻息存活?有的网友信誓旦旦地说,“日本其实有自己的高科技积累!”但事实摆在这,日本光辉的零式战机,成了老照片里的摆设。话说回来,如果不是美国明着限制,暗着遏制,日本会不会还是东亚的航空之王?别着急,咱们慢慢扒一扒这些年的门道,答案也许不像你想得那么简单。
来,咱们一点点剖开日本航空工业的起起落落。1930年代到1940年代,日本搞出了零式战斗机,这家伙飞得快,还灵活,吓退了不少盟军飞机。更别说日本造航母的速度,简直像织毛衣一样快,海上舰队一字排开,气势压得西方发抖。当时的中国航空业还在磕磕碰碰地“学走路”。普通日本小学生要学航空理论,初中高中进军事预备校,精英好苗子一路栽培十几年才给你飞飞机。老百姓也觉得“日本飞机天下第一”。可谁料到,刚过最高峰,1945年美军地毯式轰炸,把一切归零,制造厂变废墟,工程师无家可归,牛人飞行员多数战死或流落他乡。老百姓只剩下“曾经的威风”,叹为观止。而1945年后日本还要面对更狠的一刀:美军规定,军事飞机统统不许造,航空业技术和人才被“民主重组”,十年时间得“重新做人”。外有美国钳制,内有自身动荡,日本航空工业陷入既无技术、又无客户的死胡同,工厂只能夹缝中生产保守的小飞机零件,眼睁睁看着昔日辉煌灰飞烟灭。
表面上,美国在战后帮日本搞经济复苏,街上汽车多了,“山口组”黑社会造飞机搞笑桥段成历史段子,社会看似回归平静,日本人能安稳上班了。然而,航空工业这口锅还热着,美国设了无形的“紧箍咒”——啥高端飞机、发动机都不让你拿到,日本企业变成美国公司的“高端打工人”。确实,三菱、川崎这些曾经出过看家本领的老牌企业,现在变身原材料加工厂,生产点美国定制的零零碎碎。有人为日本说话:“代工也是学本事,机会到了一样能东山再起!”然而美国人防的就是你自给自足这口气。日本政府即便想突破,也被美国用“技术禁运”“合同约束”拦个严实。日本老百姓咋看?“我们都习惯组装别人家的东西,航空业顶多帮别人修飞机,出了啥大买卖只有美国人点头才算数。”时间一长,昔日“天空之王”的梦想只剩茶余饭后的谈资。
时代一下子变了天。冷战爆发,美苏盯得死死,美国对着日本说:“你别闹,跟我混有肉吃!”日本航空工业曾经的悲催命运,好像要来个大翻转——美国出钱、出组装线,让日本生产F-15、F-16,关键零件也让你摸一把,仿佛天上掉馅饼。日本自信心复活了,“我们要重塑辉煌!”政府批钱、企业上马,开发“F-2”战机,吹响全自主研发的口号,甚至跑去研究隐身战斗机“ATD-X”,高科技人才召集令满天飞。可真相是:不管你怎么折腾,发动机材料得靠美国卖给你,雷达、隐身涂料、软件代码统统要过“老大哥”审核。美国一看苗头不对,说“先进F-22封锁不卖,只能买F-35。”无奈之下,砸了大钱的“ATD-X”项目胎死腹中,日本只能回头认命继续打工,航空强国梦再次落空。这一轮大潮似乎蛮猛,最后却变成泡沫,巨大的理想变成现实的“破灭感”。
风平浪静?其实危机才刚开始。美国一边表面支持日本提升装备,一边技术层层设限,给你“高级组装”,不给你“真经”,你永远是老二。日本政府没法硬刚,只能每年花天价买美国的F-35战机,自己的“支援战斗机”也只能跟着美国尾巴走。产业链上,关键发动机、飞控系统、复合材料全靠美国供应商。日本技术人员私底下常叹气:“绕了半天,还是靠别人活着。”社会上分歧越来越大。有人说:“我们经济那么强,为啥飞机搞不过中国?”有人怨政府心太软,不敢自主创新。还有人埋怨美国:“人家就是不让我们‘自食其力'!”无论哪个立场,都绕不开美国的技术枷锁——日本明明有钱、有技术底子,却找不到飞向世界的翅膀,中国航空业却已经搞出了自己的歼-20、运-20,反差越来越明显。网上吐槽的话题排行榜,总绕不开“日本自主研发的未来在哪?”这个大问号。
这么看来,日本航空工业的“学习经验”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正方观点不是总说“日本基础雄厚、只要有机会就能重回巅峰”?可惜,每遇到关键技术,美国就像麻将桌上的“老千”,总能关键时刻让你摸不到红中。你以为一颗螺丝扣、一卷涂料都能自给自足?洋老板轻轻一按暂停键,立马全线瘫痪。再看正方常念的“创新口号”,吹得天花乱坠。论自力更生,日本天天加班研制新战机,结果关键材料全靠进口,搞来搞去成了“高价外包”。某些人还自信满满地夸日本政府“国际战略思路好”,其实每一步棋都要先问老美。技术主权说到底只是美式笑话,帮美国稳稳守住亚太,真拿中国速度比一下,差距不是一点点。对,这就是“扶不上墙的航空强国模板”——关系稳最重要,科技强只能看看。夸奖几句:“日本航空业的老本吃得真香,一百年前的辉煌都能翻炒到今天”。但要说路子比中国强?省省吧,小学生也能看出,这碗饭不能长远吃。
换个角度想想,难道日本老老实实跟着美国混,航空工业只能当“高级组装工”?如果中国面对类似压力,能否保持突破创新敢为人先?日本式“听话安全”,和中国式“拼命创新”,到底哪种才是小国突破困境、变大国强国的出路?你觉得日本还有机会靠自己重振雄风,还是只能继续给美国当“配角”呢?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