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谁才是中国女排的未来?被低估的答案竟在这场胜利后揭晓

说句大白话,这场球看得人又提心吊胆又想鼓掌。中国女排在泰国的世锦赛第二轮,3比1拿下哥伦比亚,拿到小组两连胜,提前进16强。该紧张的时候有,关键分也能拎得清;该轻松的时候也没飘,稳稳收官。可最抓眼球的不是赢球本身,而是“谁才是这支队的未来”这个悬念——赛后居然是哥伦比亚主帅点名夸了我们这边的一位;很多人以为是经验拉满的队长龚翔宇,结果大反转,给到的是庄宇珊。这下:当我们习惯抬头找那位“王牌”的时候,队伍的答案,正悄悄换了人。

先把基本盘交代清楚。比赛地在泰国,世锦赛从8月22日打到9月7日,总共32支队伍,分成8个小组打单循环,小组前两名出线。中国女排在F组,对手是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墨西哥。8月25日对阵哥伦比亚之前,咱们已经在小组首秀里3比1逆转墨西哥,那场是先丢一局再连扳三局。整体大环境呢,中国队正处在新老交替的档口,世界排名暂列第5,日本凭着3比0拿下喀麦隆,挤到第4。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说的是同一件事:这届世锦赛,不会是一条平坦的大道,更多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硬仗。历史账本上,2022年我们曾3比0收拾过哥伦比亚,可历史只能当参考,不是护身符。

回到这场球。首发阵容里,李盈莹继续在阵,找状态;张籽萱、王媛媛、高意、龚翔宇、庄宇珊配班,自由人是倪非凡。第一局刚,咱们像打了鸡血,5比0的冲锋号吹得嘹亮。可排球这玩意儿,一传晃一晃,势头就会倒个个儿。哥伦比亚立马回敬一波10比2,把比分反超到11比7。好在中国队一传站住脚,节奏拉回来,回击一个8比2,比分变成15比12。末段防守手脚麻利,拦网跟上节拍,25比16先下一城。讲真,这局球把“波动”二字演了个明明白白:领先容易,守住节奏才是门硬功。

第二局是拉锯戏。5比5,咱们靠拦网把节奏再度抢回,15比12逼得对手叫停。暂停回来,人家打得也硬,连拿3分追平到15比15。我们再咬牙冲一波4比1,到19比16把对面再按下暂停键。可末段,哥伦比亚的韧性见底了没?还真没有,一路追到22比23反超。最心塞的瞬间来了——庄宇珊没听见裁判哨,发球超时,直接送出关键失误,最终23比25丢了第二局。你可能会说,哎呀这不该啊。可竞技场上就是这样,哪怕今天发挥最亮眼的人,也难保不出一两个低级失误。关键是,丢了之后,你怎么把自己捞回来。

第三局就是“捞自己”的教科书。开局6比1,之后13比5的得分高潮,直接把分差拉到19比9,没留机会,25比14收干净。第四局延续了手感,8比2起步,逼出对面两个暂停,到12比4时稍微有点松,连续配合失误让对手追到12比7。这里头有提醒:一旦注意力一飘,谁都能被小高潮咬住。赵勇果断叫停,调整回来,回敬一个7比4,把分差重新拉到19比11,最终25比16拿下。整场3比1,节奏的起伏有,韧劲也在,靠的不是一个人的“神来之笔”,而是全队的“板凳挪一挪”。

数据是最诚实的证词。全场,庄宇珊17分最高,32扣12中,还拦了5分,这可不是简单“手顺”,这是进攻与拦网双端的硬度。龚翔宇拿15分,老队长的稳定度属于“放心托付”的级别。唐欣11分,王媛媛、高意各10分,副攻线该站出来时,一点不含糊。替补端吴梦洁5分,完成了“把风口堵上”的任务。最让人一挑眉的是李盈莹,这场只有1分。按惯性思维,很多人会紧张:主力没火力咋整?可你要换个角度想——当对手对她的牵制拉满,边路堵死,那就把球分到有空当的人手里。排球不是一个人的舞台,今天她能吸引火力,当个“战术磁铁”,别人就能更顺畅地打穿。球队赢球,就是最好的证明。

再把镜头拉近点儿,说点“人味儿”的。球迷群里有个北京小伙儿,白天上班写代码,晚上在小区球场打野球。他说第二局那个发球超时,像极了他上周的工作:邮件写好了,差点忘了点发送;等想起来,一分钟deadline过去,合作方电话就打来了。竞技场和日常生活,都是被看不见的“哨儿”支配着——节奏、规则、注意力。差别是,姑娘们得在万人注视下立刻重启,第三局你就看见庄宇珊杀回来了。我们平时也一样,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别把错误当负担,该翻页就翻页。

再说说那个“被哥伦比亚主帅夸成未来的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龚翔宇,毕竟资历摆那儿、担当摆那儿。结果是庄宇珊,这就有意思了。过去几年,我们谈女排,经常会本能地去找某个“王牌”。这一次,信号很明白:真正的未来,是在整体框架里锻出来的,是靠多点开花、靠年轻人和老队员的化学反应。你看这场,拦网的存在感提升,副攻线的手段更丰富,强攻不是唯一解,战术多样了,阵地战里能拿分,转换里也有抓手。这不只是“赢一场”的胜利,更像是把球队从单线叙事,推向群像叙事。

说到这里,别忘了大背景。小组里还有硬仗,积分账得算,世界排名你追我赶,日本刚刚靠3比0拿了喀麦隆上到第4,亚洲范围的竞速在那儿摆着。对我们而言,新老交替不是嘴上说说,是每一场、每一球都要交学费的过程。有时候交的是失误的学费,有时候交的是磨合的学费。但这场球给出的回报也清清楚楚:当一传顶住,拦网能把对面通道卡死,进攻端就能从容地“挑菜”,不必把所有希望压在一个人肩上。你瞧,第三、第四局的节奏,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抢回来的。

从社会的角度为什么这类胜利容易引发共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从依赖某个高手,到相信团队协作”的转变。公司里老员工具体活儿一把抓,大家放心;可当新同事开始扛活儿,老将从“做事”转到“定盘星”,团队的战斗力往往更上一层楼。女排这场球给的启示很朴素:犯错不可怕,关键是勇于担当;光芒不必抢,能照亮别人也是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全队愿意为一个人兜底,也敢把球交给状态正热的那位。所谓“传承”,不是喊口号,是球权、责任和信任在场上按需流动。

还有个细节值得咂摸:第一局的过山车,第二局的哨声风波,第三第四局的回正,这是一条很典型的成长曲线——先是冲劲儿十足,然后被现实扇了一下,再学着如何把心里那口气憋住,不炸也不泄。竞技体育里这个能力叫“场上情绪管理”。可别小放到生活里,就是你被批评时的自控力、被误解时的耐心、关键时刻的稳手。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容易——把注意力从“我刚刚怎么了”转到“我接下来该干嘛”。庄宇珊从第二局那个小坎儿,直接跳到全场最高分,就是最好的示范。

赢下哥伦比亚并不意味着一切万事大吉。对手排名第19,硬仗还在后头。可这场球值得被记住,不是因为对面多强,而是因为我们看见了“打法的雏形”和“气质的轮廓”。当拦网的手立起来,当一传的底盘不往下塌,当战术分配不像一条河只往一个方向流,女排的比赛就有了余地。余地意味着容错,容错意味着年轻人敢动手。这个循环一旦跑起来,球队就会越踢越顺,越打越有样儿。

最后甩两个问题,咱们接着聊:你更愿意看到怎样的中国女排——继续倚重某个超级火力点,还是把“每个人都能站出来”的多点进攻进行到底?对于“失误—调整—再出发”的节奏,你最认同谁的处理方式?留言见,别客气,掰扯掰扯,这支队伍的未来,可能就藏在你我的讨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