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斯大林主义的缔造者,赫鲁晓夫的恩师,最终却被学生亲手逐出权力核心

斯大林的巨大身影,曾笼罩着整个苏联的建设与发展,他亲手塑造的政治经济理论,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牵引着这个庞大国家的每一步前行。然而,这位被后世称为“历史巨人”的领导人,却从未亲口宣称自己创立了“斯大林主义”。

这个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并非出自他本人之口,而是由他身边一位深得信任的亲信,在权力核心中率先喊出的。说来讽刺,这位一度位高权重、甚至曾是赫鲁晓夫仕途上重要推手的亲信,最终却被他提拔起来的赫鲁晓夫无情降职,发配到化肥厂,直至被开除党籍。

在权力漩涡中几番沉浮,命运跌宕起伏,他就是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他的一生,和他亲手命名的那个“主义”一样,充满了复杂与变幻莫测。

从泥泞中走出的布尔什维克

1893年,卡冈诺维奇在基辅一个犹太贫困家庭降生。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了他稚嫩的肩头,14岁那年,他便走进手工作坊,成为一名学徒,尝尽了社会底层的辛酸与磨砺。

然而,贫困并未将他击垮,反而激发出他内心深处寻求改变的强烈渴望。1911年,血气方刚的卡冈诺维奇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也正是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与同样年轻的尼基塔·赫鲁晓夫相识,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一战爆发后,卡冈诺维奇曾被沙皇政府强征入伍,但他心向革命,最终选择逃往戈麦尔。十月革命的曙光普照大地,他立刻在戈麦尔接管地方政权,积累了宝贵的基层管理经验。

1922年4月,斯大林的一纸调令,将他从遥远的中亚细亚召至莫斯科,这无疑是他命运轨迹上的一个关键拐点。正值列宁逝世前后,苏联高层权力斗争波诡云谲,暗流涌动。

卡冈诺维奇在这个敏感时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政治筹码押在了斯大林身上,给予了后者坚定不移的强力支持。这份非同寻常的忠诚与果决,彻底赢得了斯大林的信任。

自此,卡冈诺维奇的仕途便如火箭般蹿升,平步青云,迅速成为斯大林身边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他的人生航向,因这一早期的政治站队而彻底

铁腕治国,主义加冕

得到了斯大林的青睐,卡冈诺维奇的晋升之路简直可以用“坐直升机”来形容。1925年,他被委以重任,执掌乌克兰这片重要的区域,担任第一书记。

仅仅两年光景,到了1927年,他便一跃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功跻身苏联最高决策圈,成为能够左右国家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后来还曾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首都的方方面面都由他一手操持。在苏联大刀阔斧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时,卡冈诺维奇采取的手段可谓是“杀伐果断”,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那种高压强硬的作风,虽然导致了严重的饥荒和诸多负面后果,却意外赢得了斯大林的青睐。斯大林眼中,卡冈诺维奇是个不折不扣的“狠角色”,能坚定执行命令,绝不打折扣。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29年,卡冈诺维奇首次公开提出了那个日后响彻世界的概念——“斯大林主义”。他用这个词,巧妙地将斯大林的思想和实践体系化、意识形态化。

这不仅为斯大林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合法性基础,更进一步巩固了斯大林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权力版图也随之扩张,1934年,他兼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和外事委员会主席。

此后,交通、重工业、燃料工业、石油等多个关键部门的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都曾由他掌管,在苏联的经济建设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核心角色。

冷血拉扎尔,恩主变宿敌

在苏联历史上那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大清洗运动中,卡冈诺维奇扮演的角色,无疑是极其关键且沾满血腥的。他亲笔签下了383份处决命令中的188份,那份冷酷无情,简直让人脊背发凉。

“冷血拉扎尔”的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那段黑暗岁月里,一个令人胆寒的注脚。然而,政治场上的铁腕人物,在得意之时,却也曾是赫鲁晓夫的贵人。

两人早年建立的革命友谊,让卡冈诺维奇毫不吝啬地提拔重用赫鲁晓夫,为这位后辈的崛起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那段日子,他们的关系一度亲密无间,如同战友兄弟。

可权力这玩意儿,就像一场残酷的牌局,再亲密的盟友,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对手。二战结束后,卡冈诺维奇的政治星途,开始悄然蒙上了一层阴影。

或许是因为他的犹太人身份,他渐渐失去了斯大林曾经的宠爱。甚至连斯大林在孔策沃别墅的私人宴会,这个昔日的亲信也不再是座上宾。

这无疑是斯大林对他疏远和不信任的明确信号,预示着风向的转变。到了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赫鲁晓夫已经成功跻身那个举足轻重的五人小组。

此时,曾经的提拔者卡冈诺维奇,在权力的天平上,早已被他一手扶持起来的赫鲁晓夫远远甩在了身后。权力格局的逆转,已然悄无声息地完成。

政治失算,末路悲歌

斯大林撒手人寰,苏联政坛立刻风起云涌,权力斗争瞬间进入白热化的绞杀阶段。卡冈诺维奇起初的选择,是继续站在赫鲁晓夫一边。

他助力赫鲁晓夫成功扳倒了不可一世的内务部部长贝利亚,为赫鲁晓夫巩固权力立下了汗马功劳。苏共二十大召开时,他甚至还担任了部长会议副主席。

一度成为苏联的第四号人物,政治生涯仿佛迎来了短暂的回光返照。他依然在苏联的权力核心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政治这盘棋,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对手,这是永恒不变的铁律。到了1957年,卡冈诺维奇终于按捺不住,联合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老布尔什维克。

他们试图联手挑战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反扑。可惜,这场豪赌最终以赫鲁晓夫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卡冈诺维奇的政治生命,也就此画上了句号。赫鲁晓夫念及两人早年的旧情,倒也没有赶尽杀绝,只是将他降职处理,算是留了一线生机。

卡冈诺维奇被贬往乌拉尔的一家化肥厂担任厂长,从昔日的权力巅峰,骤然跌落到基层的泥土里。然而,这并非终点。

1961年,赫鲁晓夫最终还是将他开除党籍,彻底剥夺了他的政治身份。自此,卡冈诺维奇彻底告别了曾经显赫的政治舞台,成为一名普通的公民。

1991年7月,卡冈诺维奇去世,享年97岁。令人唏嘘的是,就在他逝世仅仅数月之后,他为之奋斗一生、奉献所有的苏联,也轰然解体。

历史的巧合,往往带着一种令人深思的宿命感。

笔者以为

卡冈诺维奇的一生,无疑是苏联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权力斗争风云变幻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从基辅的贫寒泥泞中走出,一路摸爬滚打,最终跻身最高权力层。

然而,又从呼风唤雨的权力巅峰,跌落至被开除党籍,最终归于沉寂。他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深刻折射出政治忠诚、复杂的人际网络。

以及时代洪流的无情变迁,对个体命运所能施加的巨大影响。他所经历的一切,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像是一面高悬的警示牌。

提醒着后人,在权力场域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充满着难以预料的变数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