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朱棣随口问人,大臣心领神会,解缙一生起落

历史真是个健忘的老头。无论你是神仙还是倒霉蛋,最后都只留给后人“大概是个厉害人物吧”,至于这人物是被皇帝夸了还是被皇帝宰了——反正都成了故事。比如朱棣翻翻死囚名单问:“他咋还活着?”大臣拍拍胸脯:“明天必死。”听得我都想给大明起个新名字——说杀就杀,说忘就忘,时间效率高到能进世界纪录。

朱棣批奏折,那画面就像刷朋友圈,随口问句“缙犹在耶?”问出来像是查收遗漏的快递。旁边纪纲秒懂,连朱棣自己没深究的话都能秒铺到地,办事效率明人不说暗话:有事立刻明天安排,没人能拖到后年。这种君臣默契绝美,堪比“领导一句话,员工跑断腿。”

但你要问,解缙这名字怎么让皇帝记住的?天赋?才气?还是说话不拐弯?可能都有,可能都不是。其实在官场,有名气不如有命长,可惜解缙用了前者,忽略了后者。要说他出身,家里算不上穷,但也不至于天潢贵胄。元朝时祖上做官,解缙从小家学氛围就跟养蛊一样浓。别人家的孩子七岁学骑猪,他七岁写诗赋,乡邻看了都说“此子必高官厚禄”,结果一语成谶——厚禄是沾了,可高官说到头,终究是个高悬。

十八岁中解元,十九岁进士翰林院,标准的青云直上。朱元璋看他眼神儿都不一样——你说话直,我喜欢。能让明太祖喜欢你的“没脑子”,多少带点自恋狂属性。那时候解缙本还天真,觉得做官就是上班,批评老板是工作职责,一言不合就递奏折:皇上,您杀人太多了!朱元璋倒乐了,嘴上说“说得对!”实际心里估计想着“等你哪天也吃我一刀。”

但是直臣遇聪明帝,也只是暂时安全。官场的风,转起来跟空气炸锅似的,里三层外三层都是变味的。后来李善长案爆发,解缙又一头扎进漩涡,为人说情,朱元璋不生气,只说:“你太小了,过两年再来。”本质上就是一锅冷饭惜才不舍扔,往边上一放,没人吃。解缙被贬,心里别扭得像吃了假蜂蜜。官场就这样,不怕你有才,就怕你不听话。

朱元璋死了,又一波更替。建文帝上台,解缙成了冷板凳。没重用,没风头,连扎堆八卦的小圈子都进不去。历史总提醒你:该有才时你不能出头,该出头时你没位置。所以才子总是失业,失业总是才子。

靖难之后,朱棣来给朝堂重装系统。解缙本来等着洗白翻身,巧不巧,朱棣是人才复活大使。没几个能用,看来看去就这根筋直的厉害,内阁大学士一顶帽子扣上,三十五岁风光无限,家里亲戚恨不得跪着烧香拜祖宗。朱棣要搞《永乐大典》,立刻点名解缙统筹。千人排队苦干,四年拉通宪法,后世记了一大笔——只要不被焚书坑儒,一本《永乐大典》总归是官方认证的高光时刻。

你以为做这么大功劳能保命吧?别想了,做成再大的事,也不顶你跟皇帝关系不铁。解缙其实对搞书这活儿根本不上心,一开始还以为朱棣像网红主播,话唠几句就罢了。结果朱棣玩真的,大队学者全交他一只手抄。等一堆大佬都决定让解缙做主时,他才反应过来:好家伙,这主角光环能不能不要绑在脑门上,想低调都不行。

书搞出来,名声也正大光明。可文人能做的也就到头了——天子身边,既得力还显眼,那就是自找麻烦。古人夸解缙才高八斗,其实也在说剩下的全被清理干净了,你不突出,谁突出?

话说回来,这哥们性格真是稳定得跟人工智障似的,不懂避雷,不信“伴君如伴虎”。他喜欢插手不归自己管的事,这叫“勇于表现”也叫“有把死字刻进生活里”。朱元璋后期不让他回朝,朱棣还不到一年,他又犯上了。

朱棣要立可爱的太子,左右徘徊。长子朱高炽太软,次子朱高煦能打能杀,祖制设在那儿,立长立能立嫡?朱棣明明有主意,却偏要问群臣,群臣全是“明哲保身地表冠军”,全等着踩雷那一刻。解缙倒好,立刻站队长子,得罪了朱高煦不说,还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你以为这是单纯官场斗争?不,明代皇宫,连空气都是阴谋,连喝水都能被灌酒。朱高煦对他敌意拉满,其它派系看着也眼红。朱棣越听风越觉得这人刺眼,也就开始冷处理。广西发配,不算流放顶多是让你海景房换村头土坑。但解缙还总觉得“我一定能翻身”,比再就业想法还坚定。

结果,朱棣一趟征战在外,太子守京。解缙本来等着皇帝回家汇报,偏偏找太子汇报工作。几乎是自投罗网,给人留下一把柄。朱棣一归来,京城的八卦都滚一圈。纪纲这位锦衣卫特务头子,出场像电视剧反派,致命的效率。解缙一封昭狱,直接人间消失,朱棣忙得移不开眼,干脆把这个小透明遗忘在牢里。直到某天扳着手指头一看名单,随口一问,大臣心领神会,然后当天夜里收线,办事不拖沓,教科书级别。

才华、直率、刚烈,在人皇眼里都是危险信号。明太祖、成祖都爱解缙,却都舍不得施舍半条命。说解缙自毁前程,讲得也不算错。中国官场讲的是分寸,不是情怀。耿直、张扬,出口成章,最终成了出口成殡。

有人爱说解缙忠,敢说敢做不磕卵。可放在皇权里,官场的生存准则是“会圆没事,太直出局”。自古顺风才子成大事,要靠运气和皇帝心情,解缙赶不上好天气,倒赶上流感爆发。说话硬核,还带追命箭头,难怪朝中国文人做他那样没有第二个。

说回来,朱元璋和朱棣,手段冷硬到外星人恐怕都点赞。手下亲信、文臣、亲族、兄弟,出事没人救,全都或刀或流。ほんと杀伐决断是王朝沾沾自喜的粉底,实际不过是信任断绝的办公室政治高潮。杀多了,江山稳固,杀到没人信,自己睡觉都吓醒。

纪纲这位特务头子,懂皇帝半句。哪怕朱棣只是随口问,一秒真懂,办事效率配得上行业精英。有人说这样的大臣能立大功,可你觉得皇帝真能睡得安稳么?权力场上,谁不狐疑,谁不忐忑,谁能真的活到最后一集?

解缙这朵才子,明确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中国古代官场,天才和帝王之间藏了道隐形墙。谁好奇去搬墙,谁倒霉做墙灰。皇帝其实不怕有才,怕你才到能抢风头。解缙到底懂吗?看他一辈子蹦跶,恐怕只明白了一半。

轰烈入世,落幕时只剩冰凉一地。朱棣轻问一句,纪纲一扬眉,解缙一条命就收。一生光荣,归仓库,连名字都能被一堆档案覆盖。才子不敌帝王,舞台再闪,也是隔壁剧本杀特邀NPC。

说实话,大明的文人都很难活得体面。赏识可能是甜点,保命才是主菜。历史给了他们几句话,生平满分,结局却永远是零。官场这条路,跟跑步机一样长,你越拼越累,下场其实都一样。解缙是才子,也是异类。厚厚《永乐大典》被后世赞扬,可人还没翻过目录就再出不来了。

说到底才华高并不保障你能活久,形势比人强,皇帝一句话就是法律。解缙是死于个性,还是死于命运?两头都算。朱棣占山称霸,最后也就那回事儿——权力游戏,谁都早晚收场。

一场斗争,多少人化身背景板。解缙不过是被历史多拍了两下,官场里谁能真的笑到最后?很多还活着的都不是聪明绝顶,而是会装傻。官场真规则反倒是:低调到没人记住你,才是真的功成名就。

朱棣一句话,纪纲一指令,解缙打烊。舞台走马灯,连名字都能被擦掉。历史又多一段“才子流浪记”,你以为很重要,结果是边角料。

剩下的,谁还敢翻旧账?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