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的尾焰划破长空那一刻,中航沈飞总工程师老张正蹲在跑道边啃着半拉凉包子。他瞅着平板上跳动的测试数据,突然把包子往兜里一塞,操着浓重的东北腔朝对讲机吼:"成了!电磁弹射适配误差比老美的还小0.3秒!"周围穿蓝大褂的小年轻们呼啦围上来,有个愣头青差点被电缆绊个跟头,惹得老张笑骂:"急啥?福建舰的舰载机订单跑不了,今年奖金够你们娶媳妇!"
这可不是吹牛。中航沈飞车间里,歼-16的组装线昼夜不停,工人们管这叫"下饺子"。最新款的歼-35更是个香饽饽,中东的土豪们派人来验货,盯着机翼下的隐身涂层直竖大拇指,当场就要加订三十架。财务科的老李扒拉着算盘珠子乐:"照这架势,咱厂子市值怕是要冲上五千亿,隔壁造汽车的都馋哭了。"
往西边三百里地,航发动力的实验室正冒着蓝光。老王带着团队熬了三个通宵,盯着涡扇-15的叶片寿命测试数据眼睛都熬红了。突然警报器"嘀"的一声,年轻工程师小刘腿一软差点跪下,老王却咧嘴笑了:"推重比12.1!这数据拿出去,够老美喝一壶的。"他们不知道,车间角落里,给C919准备的CJ-1000A发动机正悄悄装上运输车,民航局的验收单就压在老王的茶杯底下。
直升机厂区又是另一番光景。中直股份的试飞员老周刚带着学员完成直-20的高原测试,正蹲在机库门口嘬牙花子:"这玩意儿比我家那台五菱宏光还听话。"突然手机叮咚一响,是公司群里的消息——深圳那边要采购二十架民用版搞空中快递,老周扭头就冲调度室喊:"赶紧给3号生产线加人!这单子成了,咱们的直升机真要飞进老百姓家喽!"
南方的造船厂更热闹。中国船舶的焊工老吴戴着护目镜,手里的焊枪喷出刺眼的火花。他身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轨道正一寸寸延伸。"老伙计,这玩意装上去,咱们的航母就是海上变形金刚!"工友递来冰镇盐汽水,老吴一饮而尽,"比老美福特级还带劲!"不远处的船坞里,LNG船的殷瓦钢内胆泛着冷光,法国监理正拿着放大镜数焊缝,中国小伙在旁边不慌不忙地哼着小调。
军工电子的实验室画风截然不同。振华科技的女工程师小林盯着显微镜,突然拍桌而起:"MLCC的良品率破95%了!"组员们一拥而上,有个小伙子激动得把咖啡洒在样品上,吓得直哆嗦。小林却哈哈大笑:"洒得好!正好试试新研发的防水涂层。"隔壁办公室,市场部的电话已经被车企打爆了,都在问那款能用在新能源车上的IGBT模块啥时候量产。
碳纤维车间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光威复材的老师傅老陈戴着老花镜,手指拂过T800级碳纤维的纹路,像摸自家孙子的脸蛋。"C919的翅膀用上这个,比老外的还轻20%。"他扭头对徒弟说,"知道为啥不?这就跟擀面条似的,劲道全在手法上。"徒弟似懂非懂地点头,手里却把参数记得一字不落。
超材料实验室充满未来感。光启技术的博士们围着个"铁疙瘩"打转,那玩意儿看着像微波炉,其实是隐身涂层的核心设备。"雷达上看这涂层,就跟看隐形人似的。"首席科学家老赵推了推眼镜,"歼-20用了都说好,现在连无人机都要排队等货。"财务总监在旁边按计算器按得手抽筋——60%的毛利率,这买卖比茅台还来劲。
西部超导的车间冷得像冰窖。工人们裹着加厚棉袄,盯着液氦罐里的超导材料直搓手。"这玩意儿零下269度还能干活,比东北的暖气片还靠谱!"车间主任老马哈着白气说。他们刚接到量子计算机企业的订单,对方要求把铌超导腔做得跟绣花针似的精细,老马叼着烟乐:"咱中国工匠的手艺,保准比瑞士手表还准成。"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