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西方人难预料:联袂承认巴勒斯坦,反遭民众讥讽质疑

当全世界都在为“承认巴勒斯坦”鼓掌时,加沙废墟下的母亲正徒手挖着瓦砾,寻找孩子的残肢。这一刻,西方政客的宣言显得如此遥远,甚至荒诞。

不久前,一场由法国和沙特牵头的峰会高调落幕。40多个国家齐聚一堂,宣称要重启“两国方案”,推动和平。马克龙在台上宣布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台下掌声雷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紧随其后,比利时、卢森堡、马耳他也纷纷加入。联合国大会上,古特雷斯痛斥加沙现状“不可接受”,称两国并存是唯一出路。数字上看,全球157个联合国成员国中已有81%承认巴勒斯坦——四分之三的“支持率”,像极了一场外交胜利。

可这场被西方媒体包装成“历史性突破”的浪潮,在巴勒斯坦人眼中,却像一场遥远的表演。

西岸街头,有人挥舞旗帜,喊着“迟到总比不到”。但在拉姆安拉的小巷里,更多人只是冷笑:“他们今天承认我们是国家,明天以色列还在我们土地上建新定居点,这算哪门子承认?”9月,以色列刚批准数千套西岸住房计划,把本就支离破碎的领土切割得更碎。检查站林立,出行靠绕路,货物难流通,年轻人失业率逼近30%。你告诉我,一个“被承认”的国家,为何连最基本的出行自由都没有?

而在加沙,现实更像一场持续的噩梦。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引发战争以来,死亡人数已超6.5万,伤者近17万,其中近两万是儿童。医院燃料告罄,医生在黑暗中手术,新生儿靠体温维持生命。9月23日,坦克推进加沙市中心,居民拖着行李向南逃难,挤在努赛拉难民营的海岸边,喝着咸水,吃着发霉的面包。联合国警告:饥荒正在逼近数十万人。

就在这片废墟之上,特朗普在联合国演讲中冷嘲热讽:承认巴勒斯坦等于奖励哈马斯,无助于人质释放。美国和以色列直接抵制峰会,内塔尼亚胡放话:“西岸绝不会成为巴勒斯坦国。”远右翼部长更是叫嚣要“吞并西岸”,用行动抹去“口号”。

讽刺的是,这场“集体承认”的浪潮,恰恰暴露了国际政治的无力感。西方国家想用象征性承认来推动和平,却回避了最核心的问题:以色列的实际控制、哈马斯的武装存在、美国的否决权、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治理能力。法国提议战后派联合国稳定部队进入加沙,前提是哈马斯缴械、阿巴斯改革——可这些前提,哪一个能在短期内实现?

欧盟内部也在撕裂。几个月来,讨论对以色列实施关税和制裁,因加沙人权问题,但至今未能通过,需要全体成员国同意。德国、丹麦等国态度谨慎,强调必须先释放人质、解除哈马斯武装。而阿拉伯国家如沙特、卡塔尔、土耳其、埃及等,则在峰会后与特朗普密谈战后治理与重建资金,仿佛加沙的未来,早已被大国在密室中瓜分。

可谁在听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声音?

他们说,国家不是靠“承认”建成的,而是靠土地、主权和自由。你可以在纽约的讲台上宣布支持,但若不能阻止以色列的推土机,不能打开艾伦比桥让援助进来,不能让人从废墟中活着走出来,那这一切不过是政治作秀。

更深层的问题是:当象征性外交成为主流,是否意味着真正的行动已经死亡?我们越来越擅长发表声明、组织峰会、投票表决,却越来越无力改变地面现实。加沙的母亲不需要演讲,她需要的是医院、食物、安全的家。西岸的年轻人不需要“承认”,他需要的是工作、尊严、不被检查站羞辱的尊严。

这场“承认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秩序的空心化——我们有规则,却无力执行;有共识,却缺乏勇气;有同情,却不愿付出代价。

当世界为一场峰会鼓掌时,加沙的瓦砾仍在冒烟。我们是否该问一句:如果所有“支持”都无法阻止一场屠杀,那它究竟还算不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