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伊朗时局不容乐观,国内求变的呼声和压力在持续积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8月31号,在社交平台上首次用中文发长文,呼吁中方加快落实协议内容,以此配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访华,就有破局释压之意。
他在文中强调“伊朗和中国是亚洲东西两边的文明古国,具备重塑地区乃至全球格局的变革性力量”。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事串联起来看就清楚了:
早在2021年3月27日,伊朗就同我国正式签署《中伊全面合作计划》。这份协议为期25年,核心内容包括:
1.经济合作:中国将加大对伊朗基础设施、电信、能源等领域的投资,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美元。
2.金融结算:中伊石油交易将使用人民币结算。
3.军事合作:伊朗武器将使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军用信号。
但令人遗憾的是,截至2025年9月,尽管协议已签署近五年,但是在经济合作方面实际进展缓慢。中伊双边贸易中,石油贸易占比超过70%,非石油贸易额增长有限,尤其是电信、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这么大的一份合约怎么执行效果如此不尽人意呢?其实,这份协议进展缓慢乃伊朗政坛派系斗争所致。一直以来伊朗内部对这份协议内容存在较大分歧。
以前总统鲁哈尼为代表的改革派认为应该跟美国合作而不是中国;保守派中以内贾德为代表的强硬分子,却认为这份协对伊朗不公平;而以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为代表的保守派中的温和人士则主张跟中国合作。
互相掣肘,导致大部分经济合作方面的协议内容难以落实。
现在才火急火燎喊话、呼吁咱们这边要紧着点,其实是被当前形势所迫。
如今伊朗国内民生凋零,通货膨胀高达52%,德黑兰街头面包价格暴涨数倍,民怨高涨。
以此同时,革命卫队牢牢把控着500多家企业,涵盖了石油、电信、建筑等核心产业,部分项目直接由政府指定其承接,民营企业难以竞争。这些企业年利润高达300多亿美元,革命卫队派系的日子过得倒是挺滋润,但打战却一塌糊涂。
这让改革派看到机会,借题伺机发难。所以才有了前总统鲁哈尼8月14日通过改革派媒体《选择报》喊话警告:“再这么搞,伊朗要么彻底瘫痪,要么就来场大乱子!”,“权力本该属于老百姓,军队不能做生意!”
这种火上浇油式的发言,就像一篇战斗檄文,一石激起千层浪,震动伊朗朝野。
伊朗的改革派(其实就是亲美派)和保守派斗争不止,它的诉求是什么?
总结来说就是:经济解困与政治改革
伊朗改革派在2025年8月提出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四个领域:
1.要求大赦所有政治犯,解除对前总统哈塔米等改革派人物的软禁,并保障民众对政府和平批评的权利。
2.建议暂停浓缩铀活动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监督,以换取制裁解除;同时要求改革军队职能,限制伊斯兰革命卫队涉足经济领域,打破其掌控伊朗三分之一经济命脉的现状。
3.主张恢复军队“保家卫国”的本质职能,限制革命卫队驻扎军营以外的经济和政治活动,打破国家正规军与革命卫队两套军事体系的平行管理。
4.呼吁与美国进行全面直接谈判,寻求关系正常化,换取美西方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
这些诉求试图通过改革缓解民生压力,同时也是在挑战保守派主导的核政策与外交策略。
正如鲁哈尼在最近的讲话中所讲:“为了实现人民的意愿,伊朗的武装力量应该坚守其核心职责。经济不是他们的工作,国内政治、对外宣传和外交政策也不是他们的工作。”
有分析认为,目前革命卫队控制着全国57%的进口和61%的出口,垄断油气、电信、基建等命脉行业。其旗下的戈尔博集团一家企业年净利润即达280亿美元,占伊朗国家财政收入的四成,但资金流向却完全脱离国家监管。所以革命卫队被诟病为不是一支军队,更像一个横跨军事、经济、政治的“国中之国”。过去几年,伊朗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难题,都绕不开革命卫队。
那么革命卫队在伊朗的特殊地位是怎么形成的呢?
1979年伊朗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政权,最高领袖组建了革命卫队以担负国防任务。它与伊朗正规军地位平行,同属国家正规军事力量,不过卫队更强调意识形态和宗教纪律,职责涵盖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及国内秩序。但是在两伊战争期间,该组织开始参与国内基础设施等经济领域。战后,为安置大量退役军人,政府允许其拓展商业活动。
然而,在特权庇护下,革命卫队逐渐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覆盖能源、建筑、金融、电信等多个关键行业,享有国家项目的优先承包权及制裁环境下的特殊渠道收益。如今,伊朗大部分石油出口均由该组织掌控,其经济垄断地位日益巩固。
这种深度参与经济的行为引发国内诸多批评。改革派认为,革命卫队既掌控军事权力,又主导重要经济资源,形成“政经一体”的巨大利益集团,严重影响市场公平和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该组织在外部军事和情报活动中表现受挫,其内部腐败问题也备受质疑,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政治和道德威信。
这正好给了改革派把民生困境归罪于革命卫队的口实,这也是改革派的呼声在伊朗能找到广阔市场的原因所在。
在多年制裁下,伊朗普通民众生活日益艰难,经济正陷入深渊:里亚尔兑美元汇率从2015年的3.2万暴跌至现在的95万。进口奶粉价格翻了三倍,青年失业率突破30%。
2025年伊朗的通胀率骤然攀升,突破了52%,创下了历史新高。联合国报告显示,2024年伊朗食品价格飙升了73%。……
社交媒体上,“改革之路”话题下,年轻人晒出空荡荡的冰箱和天价面包小票。
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哈梅内伊为什么不顺应改革派的主张进行改革呢?因为在保守派看来这些改革主张是“幼稚幻想”!
哈梅内伊在最近的讲话中痛批改革派的对美政策“幼稚可笑”,认为他们完全误判了美国的真实意图。
他特别援引今年6月以伊冲突后的情报显示,美国特工正在欧洲密谋颠覆伊朗现政权,甚至考虑扶植前巴列维王朝的后裔复辟。
流亡海外的礼萨·巴列维近期在德国高调活动,声称已获得数万伊朗反对派支持,更佐证了哈梅内伊的担忧。
保守派媒体直接将矛头指向改革派代表人物鲁哈尼和前外交部长扎里夫,毫不避讳地给这些改革派精英贴上了“国家叛徒”的政治标签。
革命卫队旗下媒体甚至直言不讳地称改革派的声明是“向外国投降”。鲁哈尼因此被推上风口浪尖,被比作“波斯的戈尔巴乔夫”,被指一旦走上谈判之路,伊朗可能会步苏联解体的后尘。
如果改革派诉求得逞,伊朗是否会重蹈苏联覆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鲁哈尼被强硬派比作“波斯的戈尔巴乔夫”,被指一旦走上谈判之路,伊朗可能会步苏联解体的后尘。这种担忧在保守派阵营中颇有市场。
改革派针锋相对地提出:效仿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他们提出的政纲也颇具吸引力:限制革命卫队的商业帝国、引进外资振兴工业、为青年创造体面就业。
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权力结构的失衡。据伊朗议会内部人士透露,改革派在关键的安全和军事委员会中几乎毫无话语权。
尽管掌握部分行政权力,改革派却缺乏军权这一关键筹码。革命卫队等武装力量仍牢牢控制在保守派手中。
革命卫队不仅掌控着国家70%的经济命脉,还通过“巴斯基”民兵组织深入基层。这就好比一个雄心勃勃的CEO,却对公司的安保部门和财务部门毫无管辖权。
伊朗未来的权力格局充满变数。哈梅内伊的潜在继任者清一色来自保守派阵营,其中他的次子穆杰塔巴与革命卫队高层保持着异常密切的联系。
这意味着一旦最高领导权完成交接,保守派在伊朗政坛的主导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或许正是预见到这一政治前景,改革派势力才选择在哈梅内伊仍在位、且改革派尚掌握部分行政权力的窗口期,不顾外部安全威胁加紧争夺政治话语权。
但从地缘政治视角看,外部压力正在强化伊朗统治集团的危机意识。德黑兰大学的最新民调显示,尽管民众不满经济状况,但70%的受访者反对“屈辱性妥协”,因为他们更害怕伊朗成为下一个伊拉克。
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路线之争还将持续发酵,改革派这次“逼宫”能否如愿,现在情况尚不明朗。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
而如何在确保政权安全与经济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考验伊朗统治精英智慧的历史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