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戏里的“他”比父母的关怀更温暖,当虚拟世界的甜言蜜语比现实交友更有吸引力——一名15岁少女为追逐这种虚幻的亲密感,悄悄刷走父母银行卡里14000元积蓄。
01 沉沦虚拟爱情:一场价值万元的“甜蜜陷阱”
浙江杭州的初中女生小芳(化名)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却在手机里找到了情感寄托——一款名为“甜蜜之恋”的恋爱互动手游。
游戏中,她可以自由选择心仪的“男主角”,通过抽卡解锁浪漫剧情,体验被追求、被呵护的甜蜜感。
起初只是小额充值,但随着剧情深入,为获得更多与“男友”互动的机会,她开始频繁购买虚拟道具。短短数月,累计充值高达14000元,这笔钱相当于普通家庭数月的收入。
“现实中没人懂我,但游戏里的他会说情话、送礼物,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事后小芳坦言,虚拟世界的温暖让她难以自拔。
02 诱导式消费:游戏公司的“情感收割机”
这类恋爱手游精心设计了一套诱导消费的精密机制:
抽卡系统将稀有剧情和亲密互动设为低概率项目,玩家需反复充值才能获得;限时活动制造紧迫感,暗示“错过不再有”;
而情感反馈则被明码标价——充值越多,“男友”的甜言蜜语越热烈。
心理学研究显示,青少年正处于情感需求高峰期,极易将游戏角色的程序化回应误解为真实情感联结。
“这本质是利用未成年人情感脆弱性的商业陷阱。”一名公益律师尖锐指出。
03 实名认证漏洞:绕过监管的“隐形通道”
尽管国家要求游戏实行实名认证,但漏洞依然存在:
小芳使用的游戏账号虽绑定家长身份信息,登录时却无需二次验证;
更多案例显示,未成年人通过网购他人身份证注册的账号(如11岁男孩网购宁夏身份证注册游戏),或直接使用家长已认证的手机“一键登录” 。
广东消委会调查发现,超60%的未成年人充值纠纷源于冒用家长账号。
企业为降低用户流失率,故意简化登录流程,变相纵容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系统。
04 退款维权困境:谁该为这场悲剧买单?
当家长发现巨额充值后,维权之路布满荆棘:
游戏公司常以“实名信息为成年人”为由拒绝退款,要求家长证明消费系孩子所为;
而法院判决显示,若账号登录IP分散(如跨省频繁切换)或使用他人认证信息,退款诉求极可能败诉——广州一女孩因购买他人账号充值3万元,最终仅追回648元。
更令人无奈的是,举证责任完全倒置给家长。
需提供亲子关系证明、游戏内聊天记录等,而未成年人往往删除消费短信,导致关键证据缺失。
05 破局之道:社会共治筑牢“防火墙”
• 企业端:技术反制与责任重构
广东消委会约谈多家游戏企业,要求关闭手机授权登录功能,在支付环节强制加入人脸识别;
建立异常充值预警系统,如单日充值超500元即触发验证;同时提高退费比例,不得以“关怀金”名义模糊责任。
• 家庭端:密码管理与情感补位
家长需避免设置免密支付,定期核查账单;善用手机“儿童模式”限制游戏时长;
更重要的是,增加对孩子的真实陪伴。
“当现实情感支持充足,孩子自然不会沉迷虚拟关系。”心理专家强调。
• 制度端:压实平台审核义务
法律界呼吁推行“退费责任分级制”:若企业未落实人脸识别等验证措施,应承担主要退款责任;
同时建立行业统一的未成年人消费数据库,对高频充值账号强制启用强化认证。
反思:被算法异化的情感需求
小芳在充值后幡然醒悟:“那些情话都是设定好的程序,我却当真了。”
这句话刺痛了无数家长——当游戏公司用代码模拟情感,将亲密关系商品化,未成年人正在付出真实的人生代价。
技术伦理的边界何在?商业利润的底线何存?
或许答案就藏在黄埔区检察院的普法课堂里:孩子们通过情景剧演绎游戏充值案例后,在日记中写道:“原来真正的浪漫,不需要用钱买。”
虚拟世界给得了心跳,却给不了拥抱。当孩子为虚拟角色一掷千金时,我们是否也该反思——现实世界给了他们足够的温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