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谝闲传,说说三国里张辽那档子招降关羽的陈年旧事,总觉得哪里膈应得慌。
按说,张辽是曹孟德的臂膀,不然这等要紧的差事能派给他?
可他这劝降的路数,怎么瞧都像是在给关二爷递梯子,而不是真心实意地想把关羽捯饬成自己阵营的梁柱。
这事儿的由头大伙儿门儿清,曹操蹽刘备,关羽陷身绝境,进退维谷,要么纳降,要么一命呜呼。
曹公惜才啊,觉着关羽这厮不赖,想招徕。
于是乎,便遣了跟关羽有些龃龉的张辽去当说客。
伊始,张辽那番话听着还像模像样的,先是掰扯了关羽倘若嗝屁着凉会犯的三桩“罪愆”,什么违背桃园歃血为盟啦,辜负刘备临危受命啦,听着挺唬人。
可细咂摸,这不就是在明示关羽,你不能撂挑子,撂了就对不起这,对不起那,赶紧寻摸条活路吗?
紧要关头,张辽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建议关羽“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
这话说的,就差直接给关羽撂明:哥们儿,你就先装装样子,混口饭吃,等探听到刘备的信儿,麻溜儿地溜之大吉!
这算哪门子的劝降?
这简直是教关羽怎么“金蝉脱壳”啊!
曹操若听到这话,估摸着得气得仰倒。
我让你去劝降,你倒好,直接给人支招怎么反水?
说穿了,曹操盘算的是,你要么死心塌地地归顺,要么就别尸位素餐,白费粮食。
可张辽呢,全然是站在关羽的立场揆情度理,巴不得关羽既能保住清誉,又能找到刘备。
这种劝降,依我看,纯粹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拙劣翻版。
关羽当然也不是煳涂蛋,立马顺杆往上爬,提出了三条框框。
头两条还凑合,什么只降汉室不降曹操,善待刘备的老小,曹操捏着鼻子也就忍了。
可第三条,一旦摸清刘备的下落,立马卷铺盖走人,这简直就是明摆着告诉曹操,我就是来打个短工,一有机遇就另攀高枝。
曹操当场就傻眼了,这算哪门子投诚?留着他有甚卵用?
结果,张辽又跳出来劝曹操,说刘备对关羽不过是蝇头小利,只要丞相您对他再好点,还怕他不真心实意地归心?
这话就更离谱了。
关羽是何许人也?
那是出了名的忠肝义胆,认准了刘备,九牛二虎之力都拽不回来。
你以为是靠黄白之物和高官厚禄就能收买的?
许田围猎那会儿,曹操在天子面前颐指气使,关羽就险些当场剁了他。
这样的人,你指望他因为曹操对他好就改换门庭?
这简直是对“忠义”二字的亵渎。
后来的事儿大伙儿耳熟能详,关羽在曹营“人在曹营心在汉”,曹操对他再好,也暖不热他的心窝子。
一旦探听到刘备的音讯,立刻挂印封金,单刀赴会,头也不回地滚犊子了。
是以说,这回招降,与其说是曹操的败北,毋宁说是张辽的“胳膊肘往外拐”。
当然,站在关羽的角度看,张辽绝对是个仗义疏财的铁哥们儿。
但站在曹操的角度看,张辽这波操作,简直就是资敌啊!
仅从这个维度来看,所谓的“忠义”二字,还真是个玄乎其玄的玩意儿。
对芸芸众生,有着千差万别的解读。
当我们简单粗暴地用“忠贞”抑或“背离”来评判一个人的行止时,是否忽视了其中更为深邃的人性与情感羁绊?
或许,这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它总是充斥着五花八门的灰色地带,让人无法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