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涅狄格州格罗顿的潜艇制造车间内,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 一名主管突然高喊:"接下来你们会看到一场表演! "刺眼的白色火花瞬间迸发,一只黑白相间的机械手臂在焊工操作下,精准切割着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舱段钢板。 这台"协作型机器人"正试图挽救美国岌岌可危的潜艇生产线——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的装配流程因此从180天缩短到65天,但焊工们仍需要手工打磨关键焊缝,因为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人力。
美国海军此刻只剩49艘可用攻击核潜艇,比战略需求的66艘少了近三分之一。 更糟的是,18艘核潜艇因维修积压失去战斗力,干船坞全负荷运转也解决不了问题。 弗吉尼亚级潜艇建造常年拖延,首艘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已落后计划1年,预计2029年才能完工。
问题的根源深植于产业空心化。 全美仅剩4家主造船厂,其中两家能造核潜艇:通用动力电船公司和亨廷顿·英格尔斯。 这些船厂还在使用二战时期的起重机,7家核心船厂设备老化严重。 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揭露,某些船坞的设施堪称"博物馆级"。
2012年美军就拉响警报:到2020年超50%造船工人将退休。 如今预测成真——关键岗位空缺率达20%,劳动力配备比需求低25%。 培养一名熟练工人需要3-5年,但年轻人宁愿去硅谷写代码也不愿碰焊枪。 尽管2023年砸10亿美元培训,招聘仍落后目标20%。
为招揽人才,美军甚至赞助纳斯卡车队、推出潜艇主题啤酒。 但这些花招收效甚微——多数赛车迷住在美国中南部,而造船岗位集中在东北部。 电船公司总裁直言:"2033年需要的工人,现在才上小学二年级"。
引入协作机器人确实提升了效率。自2023年用于切割、2024年扩展至焊接后,产线速度显著提升。 年轻焊工们爱不释手——设定程序就能自动作业,省时又安全。
但机器人治标不治本。 哥伦比亚级潜艇单艘造价飙至87亿美元,SSN(X)下一代潜艇项目直接推迟到2040年。 生产空间不足、供应链混乱(阀门供应商仅剩2家)、炸药90%依赖进口等问题依然无解。当中国武昌造船厂的模块化生产线24小时运转时,美国船厂还在为特种钢材交货延迟发愁。
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中国造舰能力是美国的232倍,年下水舰艇吨位超十万吨。 潜艇年产量达2艘,是美国的1.4倍。 更让美军焦虑的是055型驱逐舰——采用模块化建造,成本比美国同类低40%,故障率仅美舰1/3。
美国每年仅能生产1.2艘攻击潜艇。 即便产能提升到每年两艘,也要到2036年才能恢复到50艘的规模。 而中国一旦敲定新一代潜艇设计,年产量将达到美国的三倍。
为填补产能,美国启动"全球造船联盟"。 韩国韩华集团收购费城造船厂,引入人均效率3倍于美国的韩国技术;澳大利亚在AUKUS框架下投资200亿美元,承担30%弗吉尼亚级部件生产;日本提供雷达系统模块。
但军备出口管制成了绊脚石。 澳大利亚为获得潜艇技术,需经17个部门审批,耗时28个月。 尽管美国政府2024年破例给日韩"国防例外条款",跨国协作效率仍大打折扣。
当美军死磕高浓缩铀反应堆技术,宁可多花250亿也不转向低浓缩铀方案时,中国正用"基建狂魔"模式弥补技术短板。 元级AIP常规潜艇已形成战斗力,095/096核潜艇虽静音技术落后美国一代,但靠数量优势形成威慑——在台海浅水区,几十艘常规潜艇配合反潜导弹,足以让美军核潜艇寸步难行。
前太平洋舰队司令的警告正在应验:"台海若开战,美军航母不敢靠近,唯一指望的潜艇却成了纸牌屋。 "此刻,那台在NASA训练池中测试的变形金刚潜艇Aquanaut,或许暗示着另一种未来——但远水终究难解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