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掌权30余年连任7届:卢卡申科为白俄罗斯带来了什么?

在欧洲,提起白俄罗斯,就绕不开卢卡申科。这位被称作“欧洲最后的独裁者”的强人,更像个固执的庄园主,把国家当成了自己的自留地,一管就是三十多年,资历比克里姆林宫里的普京还要老。

普京常被看作是苏联帝国的“守墓人”,那么卢卡申科就是一位更纯粹的“苏联老园丁”。三十多年光景,他用一套外人看来早已过时的农法,在这片从苏联废墟里刨出来的土地上修剪、浇灌。这片园子,没能长成西方人期待的自由花海,也拒绝并入俄罗斯那片广袤的西伯利亚森林,最终呈现出一种怪异又顽固的姿态。

要看懂这位老园丁和他的园子,顺着时间走马观花是不够的。得看懂他亲手布下的三场大棋,或者说,三场用国运和身家性命做赌注的豪赌。正是这三场赌局,决定了白俄罗斯的过去与现在,也几乎焊死了它的未来。

第一场赌局,他押上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赌注的名字,叫“苏联模式”。

时光倒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红色帝国大厦倾塌,分家的共和国们个个前途未卜,都在问一个问题:这日子还怎么过?当时,莫斯科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休克疗法”。叶利钦大笔一挥,大家便一窝蜂地跟着搞私有化,梦想着一步迈进市场经济的天堂。

那时的白俄罗斯,一个“惨”字足以概括。这个国家的底子,是苏联时代的重工业联合体和集体农庄,市场化大潮一来,整个国家的骨架都快被冲散了。像明斯克拖拉机厂这种曾经响当当的“苏联名片”,沦落到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技术骨干们看不到半点希望,卷起铺盖就往西欧跑,哪怕是去打黑工。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已经走到了崩溃的悬崖边。1994年,卢卡申科走马上任,手里攥着的就是这么一副烂到不能再烂的牌。

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亦步亦趋地跟着俄罗斯老大哥走。但他偏不,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不搞休克疗法,不仅不搞,还要反其道而行之,把那套被扔进垃圾堆的苏联计划经济骨架,重新捡回来,擦拭干净,再扶起来。

他一道命令,叫停了国内绝大多数国企的破产和私有化进程。然后,打开国库,用国家财政的钱给这些奄奄一息的“僵尸企业”强行输血。转眼之间,全国超过七成的经济命脉,又被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死死地攥了回去。

在当时,这无异于逆着历史潮流游泳,简直是疯了。但怪就怪在,效果出奇地好。工厂没有成片倒闭,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保住了,那些能造精密机床、能研发高端光学的工程师们,不用再背井离乡去餐厅洗盘子了。摇摇欲坠的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了下来。

当然,光靠输血是撑不久的。卢卡申科真正的杀手锏,是把身家性命都和俄罗斯捆绑在一起。靠着“俄白联盟”这层亲兄弟般的关系,他能以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从俄罗斯拿到石油和天然气,这才是给白俄罗斯经济续命的“神仙水”。

这笔账,卢卡申科算得比谁都精!比如天然气,国际市场上卖100美元,他从俄罗斯拿货可能只要30美元。他把这些廉价能源运回国内,一部分自用,另一部分加工成汽油、柴油,再以国际市场价卖给欧洲国家。这一来一回的惊人差价,就成了支撑国家福利、给国企续命的救命钱。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白俄罗斯竟成了前苏联国家里,最快走出经济休克泥潭的一个。当它的邻居们还在通货膨胀、失业狂潮和寡头横行中苦苦挣扎时,白俄罗斯的经济在1999年,就奇迹般地恢复到了苏联解体前的水平。

从这个角度看,卢卡申科在那段最黑暗的时期,确实扮演了“国家救星”的角色。他赢了第一场豪赌,用老百姓最看重的稳定,压倒了所有对自由和市场的渴望。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底层逻辑,被永远地冻结在了那个熟悉的旧时代。这份稳定,也像一根能源的脐带,将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再难分离。

这份稳定,从一开始就不是免费的午餐。经济上对莫斯科的依赖,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这便是卢卡申科的第二场豪赌:把国家的安全感和未来,几乎全部押在了俄罗斯这棵大树上。

摊开地图一看便知,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不可能拥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它的西边,是步步紧逼、不断东扩的北约和欧盟,虎视眈眈。它的东边,是无论如何都需要一块战略缓冲带来获得安全感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就像是三明治中间夹着的那片火腿,两边的面包谁要是用力挤一下,它都得变形。

小国的生存法则,卢卡申科比教科书里的任何一位教授都清楚:在巨人的夹缝里找平衡,在巨人的脚底下求生存。普京上台后,两位政治强人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俄白一体化的调门也越唱越高。二十多年来,外界总在猜测,白俄罗斯会不会哪天就并入俄罗斯,成为其版图上的一个联邦州。

但实际上,卢卡申科的算盘打得精明至极。他最擅长的,就是玩“只恋爱,不结婚”的把戏。他想要的是俄罗斯的庇护和实惠——廉价的能源、军事上的保护伞、国际舞台上的站台,但他绝不想交出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国家的主权。

他一边高喊着“俄白亲如兄弟”,享受着莫斯科源源不断的好处。另一边,也时不时地跟西方抛个媚眼,释放点缓和信号,吃一点西方为了拉拢它而给予的红利,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作为独立国家元首的姿态。

这种走钢丝的策略,让白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以在东西方之间左右逢源,闷声发大财。然而,赌局的风险,终有暴露的一天。2022年俄乌冲突的炮火,彻底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

当俄罗斯这棵他赖以生存的大树,遭到西方世界前所未有的全面制裁后,深度绑定的白俄罗斯立刻被殃及池鱼,经济受到重创。它不再是东西方之间可以斡旋的“缓冲带”,而被西方彻底打上了俄罗斯“后勤基地”和“帮凶”的标签,地缘政治的风险陡然拉满。

卢卡申科显然也意识到了,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俄罗斯这一个篮子里,是多么危险。近年来,他开始努力地向东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了他眼中新的希望。坐落在明斯克郊外的“中白工业园”项目搞得有声有色,他亲自站台,希望把它打造成“新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白俄罗斯的钾肥、牛奶、农用机械,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货架上。

他想给白俄罗斯再找一条“新腿”来支撑国家,但这谈何容易。与俄罗斯长达三十年的深度捆绑,早已渗透进这个国家的骨髓和血液。想真正摆脱依赖,恐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场押宝俄罗斯的豪赌,前半场看似赢麻了,后半场却充满了致命的不确定性。

要维系这套独特的生存模式,离不开一个前提:一个绝对强势的领导核心。这便是卢卡申科为自己设下的终极赌局——押上一切,赌权力的永恒。他赌的是,只要能保证国家稳定、人民温饱,他就能一直稳坐钓鱼台。

为了实现这种他所定义的“稳定”,他亲手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超级总统制”。三十年来,选举照常进行,但他总能以令人咋舌的高票数当选。所有可能挑战他权威的反对派声音,都被无情地压制,媒体也被牢牢地管控起来,只能发出一种声音。

对于经历过苏联解体后那段混乱、贫穷、屈辱岁月的老一辈白俄罗斯人来说,这种牺牲了部分自由换来的安稳日子,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值得庆幸的。他们亲眼见过最坏的样子,所以对眼前的现状,尚能容忍。卢卡申科的“老爹式”关怀,对他们是管用的。

然而,时代在变,人也在变。随着没有苏联记忆的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没有经历过九十年代的动荡,对他们来说,稳定不是稀缺品。三十年不换的领导人,以及肉眼可见的停滞和与世隔绝,才是最令人窒息的。他们渴望与世界接轨,渴望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机会。

2020年的总统大选,成了这场豪赌的摊牌时刻。当官方再次宣布卢卡申科以超过八成的得票率胜出后,积压已久的不满情绪,如同火山一样彻底爆发。首都明斯克和其他主要城市,爆发了白俄罗斯独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抗议活动。欧盟和美国也立刻抓住机会,高调宣布不承认选举结果,并对白俄罗斯发起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制裁。

为了稳住阵脚,卢卡申科展现了他铁腕的一面。他一边强力弹压街头的抗议,一边着手修改宪法,设立了一个名为“全国人民大会”的新机构来分担总统权力。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更像是一种为了巩固自身及精英集团长久统治而做的制度设计。

与此同时,一个细节更让外界浮想联翩:他年纪尚小的小儿子尼古拉,开始以惊人的频率跟随他出席各种国内外的重大场合,从阅兵式到会见外国元首。关于他是否有意培养接班人,搞“家族传承”的猜测,不胫而走。这更是深深触动了现代政治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这场豪赌,卢卡申科看似用强力手段暂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局面,但他也输掉了最宝贵的东西——民心,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人心。他所引以为傲的、并赖以为生的“稳定”,在渴望改变的年轻人眼中,早已与“停滞”和“僵化”无异。这位白俄罗斯的“老爹”,或许赢得了每一次选举,却正在无可挽回地输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