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微博热搜造谣,TikTok估值140亿,或干扰中美谈判

在咱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一刷,天下大事好像都知道了。

但有时候,你看到的东西,可能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背后说不定有人在悄悄地“导演”着一出戏。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件挺让人想不通的事,这件事的主角,一个是正在海外为了生存和发展奋力拼搏的TikTok,另一个是国内我们天天都在用的社交平台微博。

按理说,自家的企业在外面遇到困难,家里人应该一致对外,加油打气才对。

可偏偏就在TikTok和美国那边进行着最关键的谈判,好不容易有了点好消息的时候,微博却在背后搞出了一个大动静,硬是把一个漏洞百出的谣言给推上了热搜,这操作着实让很多人看不懂,也感到有些寒心。

事情得从头说起。

当时,TikTok在美国的处境非常艰难,面临着要么卖掉要么被封禁的巨大压力。

经过无数轮艰苦的谈判,终于传来了一个阶段性的好消息,那就是特朗普政府初步批准了一个新的运营方案,TikTok暂时可以在美国继续运营下去了。

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关心这件事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觉得字节跳动总算是顶住了压力,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赢得了一点空间。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也就是好消息传回来还不到两天,9月27号的上午,微博热搜榜上突然冒出了一个话题,叫#TikTok估值140亿。

这个话题一出来,就让人觉得不对劲。

首先,它显得很突兀,像是凭空出现的一样,而且点进去看,被置顶的一条微博内容火药味十足,大意是说:“这和明抢有什么区别?之前总统给的估值可是上万亿美元才能买一半股权!” 这话一下子就把人的情绪给点燃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被欺负了!

TikTok被贱卖了!

但是,只要稍微冷静下来,花几分钟了解一下情况,你就会发现这个热搜话题和那条置顶微博,至少在两个地方撒了弥天大谎。

第一个谎言,是它故意混淆了概念,玩了一招“指鹿为马”。

这个140亿美元的估值,根本就不是整个TikTok的估值,甚至连TikTok在美国的全部业务都算不上。

它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呢?

是TikTok为了满足美国在数据安全方面的要求,准备和甲骨文、沃尔玛一起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

这家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美国用户的数据储存、管理和内容安全审核。

说白了,它更像是一个为了合规而设立的“数据保险箱”公司。

而TikTok在美国真正赚钱的业务,比如广告、电商等等,是由字节跳动自己百分之百控股的另外一个公司来负责的。

把这个“数据保险箱”公司的估值,说成是整个TikTok的估值,这是什么概念?

我们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苹果公司为了在中国合规运营,把中国用户的数据交给了“云上贵州”公司来管理,然后有人跳出来说,“云上贵-州”的价值就等于整个苹果公司的总价值。

或者说,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管理运营公司的价值,就等于迪士尼全球所有业务的总价值。

这显然是荒谬的,是在故意误导人。

如果说第一个谎言还只是偷换概念,那么第二个谎言就更加直接和恶劣了。

这个热搜话题,#TikTok估值140亿,它悄悄地把一个最重要的词给删掉了,那就是货币单位——“美元”。

在咱们中文的语境里,看到一个数字后面没有单位,大家默认的肯定就是人民币。

140亿人民币,对于一个在全球拥有数十亿用户,让美国政府都感到焦虑的现象级应用来说,这简直就是个笑话。

根据当时国际知名财经媒体彭博社的报道,光是TikTok在美国的业务,比较靠谱的估值就达到了4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将近3000亿。

更别提TikTok在全球其他地方的巨大价值了。

微博平台自己的市值,在那个时候也才30亿美元左右。

一个市值30亿美元的平台,去传播一个谣言,说一个估值几千亿人民币的庞然大物只值140亿人民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失误了,而是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就是要激起大家“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被贱卖”的愤怒情绪。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微博平台在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常操作。

一个正常的热搜话题,是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去讨论、去搜索,热度才会慢慢上来。

但是这个谣言话题的数据显示,它在当天上午10点50分之前,根本就没什么人讨论,结果就在那个时间点,数据像是坐了火箭一样直线飙升,直接就“空降”到了热搜总榜的高位。

这种操作,没有平台在背后用技术手段强行干预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谣言传开后,很快就有明眼的网友在评论区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揭穿了这两个谎言。

可能是觉得谣言编得太离谱,怕最后不好收场,到了11点半左右,微博平台做了一个更奇怪的决定:它把这个话题里的所有内容都屏蔽了。

也就是说,你被热搜标题吸引点进去,看到的却是一行字,告诉你“该话题内容未予显示”。

按理说,内容都没了,这个热搜也该撤下来了吧?

可微博偏不,它非但没撤,还让这个空壳子话题在榜单上继续挂着,排名甚至还往上爬了爬,一度到了第14位。

这种操作,就等于是在大街上挂了一个巨大的招牌,等把人都吸引过来了,又用布把招牌上的字给蒙上,但就是不把招牌摘下来,这不就是故意在制造更大的疑问和悬念吗?

就在平台这边上演着迷惑行为的时候,最开始发那条微博的博主也开始找补了,他回复网友说,是热搜词条有问题,让大家误会了,后来还把自己的微博内容给编辑了,说清楚了真实情况。

这让人不得不怀疑,他要么是始作俑者之一,看情况不妙赶紧甩锅;要么他自己也是个被平台利用的棋子。

但不管他怎么解释,微博平台都坚持要把这出戏演完。

这个内容已经消失的谣言话题,硬生生地在热搜总榜上挂了1个半小时,其中有将近50分钟都是在“无法显示”的状态下挂着的,总共获得了超过1300万的阅读量。

从总榜上下来后,它还被塞进了科技榜单,继续传播了几个小时。

那么,微博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流量和商业利益。

在那个虚假的热搜话题下面,微博大力推广自己的“智搜”产品,用抽奖来吸引更多博主参与进来,把一个严肃的中美经贸话题,变成了一场流量的狂欢。

但往深了想,这背后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动机。

通过制造和传播这种“贱卖”的谣言,可以有效地煽动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网友的民族情绪,如果这种情绪被放大,就可能对现实中的商业谈判造成干扰,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导致TikTok的交易方案流产,被迫退出美国市场。

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以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

幸运的是,大多数网友还是理智的,很快就看穿了这场闹剧。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那1300多万的阅读量中,肯定有一部分人被成功地误导了。

就在这件事情发生前不久,微博才因为传播不良信息、破坏网络生态被有关部门约谈和处罚。

这种种行为联系起来看,确实让人对一个掌握着巨大话语权的公众平台,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