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五虎将谁实力最差,不是老将黄忠,这个 “绣花枕头”才是真正的垫底者

参考来源:《三国志》、《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成都王宫内张灯结彩,鼓乐齐鸣。

刘备身着王服,正式登坛称汉中王,这一刻他足足等了二十多年。

从涿郡一介织席贩履之徒,到今日拥有益州、汉中的一方诸侯,刘备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

随着王位的确立,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册封手下的五员大将。

这五个人的名字在当时已经响彻天下: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他们跟随刘备征战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需要论功行赏,册封官职。

史书记载,刘备最终的册封结果是: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

虽然后人将这五人合称为"五虎将",但在当时,这只是刘备根据每个人的功绩和资历做出的政治平衡之举。

表面上看,这五位将军地位相近,威名相当。可如果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战绩、能力和贡献,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个令人意外的真相。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年过花甲的黄忠肯定是其中实力最弱的一个。

毕竟,黄忠投靠刘备时已是老年,而且在荆州时期也不过是个偏将,怎么能与关羽、张飞这些元老相提并论。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当我们仔细梳理五人的实际战绩和贡献时,会发现那个真正实力垫底的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黄忠,而是另有其人。

这个发现,将彻底颠覆人们对五虎将实力排名的传统认知。

【一】关羽:独当一面的荆州之主

说到五虎将,关羽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存在。

从早年跟随刘备起兵开始,关羽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武勇和忠义品格。

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前夕,关羽创造了他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当时刘备战败,关羽被迫归降曹操。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封他为偏将军,希望能够收服这员猛将。

可关羽心在汉室,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

机会很快就来了。

袁绍大军南下,与曹操在官渡对峙。

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攻打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

战场上,颜良威风凛凛,曹军诸将无人敢挡。这时候关羽请战,曹操同意了。

史书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一战,关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威震天下。

曹操因此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可谓恩宠有加。

可关羽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心。

他挂印封金,留书告辞,千里寻兄,最终与刘备重聚。

这种忠义之举,连曹操都感佩不已,下令不得追杀关羽。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关羽跟随刘备南下荆州。

在攻取荆南四郡的过程中,关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特别是在围攻南郡时,关羽与周瑜、曹仁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最终刘备得到了荆州大部分土地,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真正让关羽名垂青史的,是他独自镇守荆州的这十多年。

从建安十四年(209年)开始,关羽就承担起了镇守荆州的重任。

这期间,他不仅要面对曹操从北方的压力,还要处理与东吴的复杂关系,可以说是腹背受敌。

可关羽做到了。十多年间,荆州在他的治理下稳如磐石,成为刘备集团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关羽在荆州的威望极高,《三国志》记载:"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能让曹操都考虑迁都的将领,整个三国时期也找不出几个。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关羽发动了他军事生涯中最后也是最辉煌的一战——围攻樊城。

当时曹仁坚守樊城,向曹操求援。

曹操派遣于禁统领七军三万余人驰援,并以庞德为先锋。

关羽深知襄樊地区的地理环境,他看到曹军在雨季选择在低洼地带扎营,立即意识到这是个机会。

果然,连续十多天的暴雨导致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被困在水中,进退无路。

这时关羽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术素养。

史书记载:"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关羽率领荆州水军,乘着大船居高临下攻击被困的曹军。

在这种绝境之下,于禁只能选择投降,而庞德宁死不屈,被关羽斩杀。

这一战,关羽俘虏曹军将士三万余人,缴获大量军资器械。

更重要的是,这一战让关羽"威震华夏",整个中原地区的反曹势力都蠢蠢欲动,许都为之震动。

史书记载,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关羽锋芒,可见这一战的影响之大。

关羽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正面作战上,更体现在他独当一面的能力上。

镇守荆州十多年,既要应对军事威胁,又要处理政务,还要维持与盟友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极高的综合素质。

在荆州治理方面,关羽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不仅要处理汉族与当地土著的关系,还要协调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史书记载,在关羽的治理下,荆州"民安其业,市不易肆",可见其治理能力之强。

更难得的是,关羽在外交方面也表现出色。

面对孙权多次的联姻提议,关羽都能够从大局出发,妥善处理。

虽然他拒绝了孙权为儿子求娶自己女儿的提议,但处理方式并没有完全撕破脸面,保持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在军事布防方面,关羽更是展现出了战略家的眼光。

他在荆州建立了完善的防御体系,不仅要防备北方曹操的进攻,还要提防东吴的偷袭。

这种两线作战的复杂局面,需要极高的军事素养才能应对。

关羽在荆州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部将,如廖化、关平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蜀汉的重要将领。

这说明关羽不仅自己能打仗,还懂得培养人才,具备了统帅应有的全面素质。

从这个角度看,关羽确实称得上是五虎将中的佼佼者,他的综合能力和历史贡献都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二】张飞:勇猛与智谋并存的虎将

张飞在很多人印象中是个粗鲁莽撞的武夫,这主要受到后世文艺作品的影响。

可真实历史上的张飞,虽然性格暴烈,但绝不是有勇无谋之人。

张飞最早扬名天下,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长坂坡。

当时刘备在当阳被曹操大军追击,形势危急。

张飞主动请命断后,带领二十余骑在长坂桥头阻挡曹军。

史书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张飞一人一矛,竟然震慑住了曹操的大军,为刘备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这种勇气和气势,确实让人敬佩。

更难得的是,张飞不光勇猛,还很有智谋。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荆州兵入川支援。

在这次入川过程中,张飞展现出了他粗中有细的一面。

当时江州守将严颜据城坚守,张飞率军攻破江州,生擒严颜。

按照常理,严颜作为败军之将,应该俯首称臣。

可严颜却大义凛然地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面对严颜的凛然正气,张飞没有恼羞成怒,反而被其气节所感动。

他亲自为严颜松绑,以礼相待,最终收服了严颜。

这件事说明张飞不仅有勇,更有识人之明和用人之道。

严颜投降后,成为张飞的得力助手,为刘备平定益州立下了重要功劳。

可以说,张飞义释严颜这一举动,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建安十九年(214年),张飞在入川过程中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他与诸葛亮、赵云兵分三路,张飞负责攻取巴西郡。

在这个过程中,张飞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平定了巴西、巴郡等地。

可真正让张飞声名大噪的,是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巴西之战。

当时曹操攻下汉中,留夏侯渊、张郃守汉中。

张郃奉命进犯巴西,企图将巴西百姓迁往汉中,以充实汉中的人力资源。

刘备任命张飞为巴西太守,驻守阆中,与张郃对峙。

张郃何许人也?曹军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多年,战功赫赫。

这样一个名将来犯巴西,可见曹操对这个地区的重视。

两军在宕渠一带对峙了五十多天,谁也奈何不得谁。

张郃兵多将广,占据地利;张飞虽然兵少,但士气旺盛,守土有责。

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张飞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战术。

史书记载:"飞率精兵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

张飞没有选择正面硬拼,而是率领精兵绕道而行,在山道狭窄处设伏,利用地形优势一举击破张郃军。

这一战打得张郃狼狈不堪,"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还南郑"。

堂堂曹军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竟然被打得弃马爬山,只带着十几个部下逃回汉中,可见张飞这一仗打得多么漂亮。

更有意思的是,张飞大胜之后,还在八濛山石壁上刻字纪功:"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

这种豪迈之气,确实很符合张飞的性格。

巴西之战的胜利,不仅保住了益州的北大门,更让张飞在军中的威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连曹操都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没想到张郃这样的名将竟然会败在张飞手下。

从长坂坡的勇猛无畏,到义释严颜的仁义之举,再到巴西之战的智勇双全,张飞展现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武将形象。

他不是简单的武夫,而是一个既有勇力又有智谋的优秀将领。

张飞的军事天赋还体现在他对地形的巧妙利用上。

巴西之战中,他能够准确判断山道的特点,选择最有利的地点设伏,这种战术眼光是很多将领都不具备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张飞在处理降将方面很有一套。

严颜投降后,不仅成为他的得力助手,还为刘备集团带来了益州本地的人脉资源。

这种化敌为友的能力,体现了张飞的政治智慧。

在行军打仗方面,张飞也很有章法。

他善于鼓舞士气,每次战斗前都能让士兵保持高昂的斗志。

史书记载,张飞军中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这是一支精锐部队应有的素质。

张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敢于承担责任。

长坂坡断后这种危险任务,他主动请缨;巴西对抗张郃这种艰难任务,他也毫不推辞。

这种担当精神,正是一个优秀将领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与同僚的关系处理上,张飞也比较得当。

他与诸葛亮、赵云等人配合默契,在入川过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这种合作能力,对于一个军事集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黄忠与马超:两位后来居上的名将

在五虎将中,黄忠和马超都是相对较晚加入刘备集团的,但他们都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贡献,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黄忠原本是荆州刘表的部将,担任中郎将,驻守长沙郡。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南下荆州,黄忠归附刘备。

当时的黄忠已经年过六旬,按照常理来说,这个年纪的武将应该考虑退隐了。

可黄忠偏偏不服老,反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开始武力夺取益州。

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在这个过程中屡立战功。

虽然史书对黄忠在入川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记载不多,但从后来刘备对他的重用可以看出,黄忠在这个时期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

真正让黄忠一战成名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的定军山之战。

当时刘备与夏侯渊在汉中对峙了一年多,双方互有胜负,但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率军南渡沔水,在定军山前扎营。

夏侯渊见刘备占据定军山,立即率兵前来争夺。

夏侯渊让张郃守东围鹿角,自己率领四百精兵守南围鹿角。

这四百精兵可不是普通士卒,而是曹军的精锐部队。

夏侯渊作为曹操的族弟,麾下的直属部队素来以精锐著称。

加上定军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夏侯渊以为凭借这四百精兵和有利地形,足以抵挡刘备军的进攻。

可法正看出了战机。他建议刘备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佯攻张郃,引诱夏侯渊分兵救援,然后趁夏侯渊兵力空虚时,集中主力攻击夏侯渊本部。

关键时刻,黄忠主动请缨。

当时黄忠已经七十岁左右,这个年纪的武将,大多数都在后方指挥,很少亲自冲锋陷阵了。

可黄忠偏偏要亲自出马,而且要担任主攻任务。

战斗开始后,刘备军按计划佯攻张郃。

张郃苦战不支,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果然中计,分出一半兵力去救援张郃,自己身边只剩下二百精兵。

就在这个时候,黄忠发起了猛攻。

史书记载:"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

黄忠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士气,指挥若定,一举击杀了夏侯渊。

夏侯渊的死对曹军来说是个巨大打击。

夏侯渊不仅是曹操的族弟,更是曹军在西线的最高指挥官。

他的阵亡直接导致曹军士气崩溃,"军中扰扰,三军皆失色"。

黄忠趁势指挥大军冲击曹军大营,一举击溃了夏侯渊的整支部队。

定军山之战的胜利,是整个汉中争夺战的转折点。

曹操撤军后,感叹道:"吾虎步关右,一世雄名,竟为黄忠所挫。"连曹操都承认,自己败在了黄忠手下。

黄忠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在长沙期间,他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素养。

史书记载,黄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这说明他不仅个人武艺高强,更具备激励士气的能力。

定军山之战后,黄忠在蜀汉军中的地位急剧上升。

刘备不顾关羽等人的反对,坚持将黄忠册封为后将军,这说明刘备对黄忠的能力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信任。

黄忠的另一个过人之处,是他对战机的敏锐把握。

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分兵的那一瞬间,黄忠立即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果断发起攻击。这种战场嗅觉,不是一般武将能够具备的。

在指挥艺术方面,黄忠也表现出色。

"金鼓振天,欢声动谷"这八个字,生动地描述了黄忠指挥作战时的场面。

能够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持冷静,统一指挥,这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黄忠的成功还体现了一个重要道理:年龄不是限制能力发挥的决定因素。

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时代,七十岁的黄忠还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马超的威名主要建立在投靠刘备之前的表现上,特别是潼关之战中对曹操的巨大威胁。

马超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马腾是西凉的一方诸侯,在羌族中威望很高。

马超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武艺和领导才能,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征战,很快就在西凉打出了名声。

在西凉的政治环境中,马超展现出了出色的统治能力。

他不仅能够统领汉族士兵,更能够获得羌族、氐族等少数民族的拥护。

这种跨民族的影响力,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的高光时刻到来了。

当时曹操准备征讨汉中的张鲁,途经关中。马超联合韩遂等关中诸侯起兵反抗,双方在潼关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在这场战争中,马超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史书记载,马超"每战,常陷前,勇冠三军",他的勇猛让曹军将士闻风丧胆。

有一次,马超差点活捉了曹操,吓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

潼关之战的激烈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阀,拥有最精锐的部队和最丰富的作战经验,可在潼关却被马超打得手忙脚乱。这充分说明了马超的军事能力。

马超在潼关之战中展现出的不仅是个人武勇,更是统帅才能。

他能够协调各路诸侯的行动,统一指挥,这种组织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具备的。

潼关之战让马超威名大震,"马超之勇"成为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连曹操都感叹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可见马超当时给曹操造成了多大的威胁。

可惜好景不长。曹操用离间计挑拨马超与韩遂的关系,导致关中联军内讧。

马超败退陇西,后来又被杨阜等人击败,家族几乎被灭门,只得逃往汉中投靠张鲁。

这次失败虽然让马超失去了根据地,但并没有削弱他的个人能力。

在张鲁手下期间,马超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威望,张鲁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

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投靠了刘备。

在攻取成都的过程中,马超发挥了重要作用。史书记载:"超率众会于成都北,璋即稽首归降。"

马超的到来给刘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速了刘璋的投降。

这种威慑效应充分说明了马超在当时的影响力。

刘璋作为益州的统治者,见多识广,可一听说马超投靠了刘备,立即就失去了抵抗的信心。

这种威名不是靠吹嘘得来的,而是靠实力打出来的。

在后来的汉中争夺战中,马超与张飞一起屯兵下辨,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为争取汉中的刘备军贡献了重要力量。

马超在少数民族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是其他将领所不具备的。

这种影响力的价值是巨大的。

在古代战争中,人力资源往往比武器装备更重要。

马超能够为刘备带来万余氐族士兵,这相当于凭空增加了一支军队的实力。

刘备称汉中王时,群臣一百二十余人联名上书汉献帝表刘备进位为汉中王,这份联名书是以马超为首的。

这说明马超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和威望都很高。

马超能够在联名书中排名第一,不仅因为他的军事能力,更因为他的政治地位。

作为关中豪强的代表,马超的支持对刘备的政治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四人战绩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位将军各有所长,都有拿得出手的辉煌战绩。

关羽独当一面镇守荆州,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张飞智勇双全,义释严颜,巴西大败张郃;

黄忠老当益壮,定军山斩夏侯渊,一战成名;

马超威震西凉,潼关之战让曹操胆寒,后来又为刘备攻取益州和汉中立下重要功劳。

这样看来,五虎将中的前四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足以傲人的战绩和能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这四个人实力都很强,那谁是五虎将中真正的垫底者呢。

答案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那个在民间传说中"一身都是胆"的英雄,那个被誉为"完美将军"的人物,在实际的军事成就和历史贡献上,却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

当我们抛开传说和演义的光环,严格按照史书记载来分析五虎将的真实表现时,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正在浮出水面......

【四】赵云的真实面目:被神化的护卫将军

说到赵云,很多人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身都是胆"的英雄形象。

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汉水之战大败曹军,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史书记载,就会发现赵云的真实表现与他的名声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赵云在五虎将中的官职是最低的。

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而赵云只是翊军将军。

这个官职上的差距,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刘备对五人真实能力的准确判断。

翊军将军是什么职务?主要职责是协助主将指挥军队,相当于参谋长或副官的角色。

而赵云后来担任的中护军,更是典型的护卫职务,负责保护刘备的人身安全。

这些职务虽然重要,但都不是独当一面的统帅之职。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赵云的所谓"辉煌战绩"。

长坂坡之战确实是赵云的成名之战,但如果仔细分析史书记载,就会发现这件事被严重夸大了。

《三国志》的记载是:"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这段记载说明了什么?赵云确实救了刘禅和甘夫人,但并没有"七进七出"的神奇表现。

史书只是简单地说"皆得免难",并没有描述什么惊天动地的战斗场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长坂坡之战中,曹操的主要目标是追击刘备本人,而不是他的家眷。

曹军的注意力集中在刘备的主力部队上,对于散落的家眷和辎重,并没有投入主要兵力进行围追堵截。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救出刘禅和甘夫人,虽然值得称赞,但难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他面对的很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曹军士兵,而不是什么精锐主力。

另外,史书记载长坂坡之战的主角是张飞,不是赵云。

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一人震慑曹军,为刘备争取了撤退时间。

相比之下,赵云只是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救援任务而已。

把救援任务完成得很好,这当然值得称赞,但这更多体现的是赵云的忠诚和勇敢,而不是他的军事指挥能力。

一个优秀的护卫和一个杰出的将军,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史书中关于长坂坡的记载非常简洁,没有任何关于激烈战斗的描述。

如果赵云真的有什么惊人表现,史官不可能不记录。

这种简洁的记述方式,恰恰说明这次救援行动虽然成功,但过程并不复杂。

汉水之战是赵云另一个被广为传颂的战绩,但如果仔细分析史书记载,就会发现这次战斗的规模和意义都被夸大了。

《三国志》记载:"黄忠、赵云等进兵,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曹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

云涧还,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这段记载确实说明赵云表现不错,但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细节:

首先,赵云只是"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这说明他的兵力很少,主要是侦察和接应任务,不是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数十骑能做什么?最多就是侦察、联络、小规模冲突,绝不可能进行什么大规模的会战。

其次,赵云能够成功脱险,主要是因为曹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也就是说曹军误判了形势,主动撤退了,而不是被赵云打败的。

这种胜利更多是靠智谋和运气,而不是硬实力。

第三,赵云采用的"大开门,偃旗息鼓"战术,虽然巧妙,但这是一种典型的弱者战术。

只有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这种虚张声势的办法。这恰恰说明赵云当时的处境非常被动。

最后,虽然曹军"堕汉水中死者甚多",但这主要是因为曹军撤退时的自相践踏,而不是赵云主动攻击的结果。

赵云只是"以戎弩于后射公军",说明他采取的是追击战术,而不是正面交锋。

整个过程中,赵云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但说这是什么重大军事胜利,显然是夸大了。

这更像是一次成功的侦察和脱险行动,而不是什么决定性的战役。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这次战斗放在整个汉中争夺战的大背景下来看。

汉中争夺战的关键战役是定军山之战,主角是黄忠,不是赵云。

赵云的汉水之战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从战斗规模来看,赵云参与的只是数十骑的小规模冲突,而黄忠指挥的是万人规模的大会战。

从战斗结果来看,黄忠击杀了夏侯渊这样的重要将领,而赵云只是让一些曹军掉进了水里。

这种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可能会说,赵云在入川过程中也有贡献。

确实,史书记载赵云"分定州县",参与了平定益州的军事行动。

但这里的关键词是"分定",说明赵云只是配合其他将领的行动,而不是独立指挥。

整个入川过程中,真正的主角是诸葛亮、张飞等人。

诸葛亮负责总体战略规划,张飞负责攻取重要城池,而赵云只是其中的一个配角而已。

史书记载,诸葛亮、张飞、赵云"分兵定郡县",这里的"分兵"说明三人是并列的,但从具体的记述来看,诸葛亮和张飞的表现更为突出。

诸葛亮"所在战克",张飞"义释严颜",而关于赵云的具体表现,史书却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录。

这种记述上的差异,恰恰反映了三人在入川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诸葛亮和张飞都有具体的、突出的表现,而赵云只是履行了一般性的军事职务。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入川过程中的关键战斗,如攻取江州、收服严颜等,都与赵云无关。

这些重要任务都是由张飞等人完成的,赵云只是负责一些相对次要的工作。

从刘备对赵云的职务安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云的真实地位和能力水平。

赵云跟随刘备二十多年,但从来没有被委以镇守一方的重任。

关羽镇守荆州,张飞镇守巴西,这都是独当一面的重要职务。

而赵云最重要的职务是中护军,说白了就是保镖队长。

中护军这个职务,主要职责是保护君主的人身安全,以及管理君主的亲兵。

这确实是个重要职务,但性质上属于内勤工作,而不是独立的军事指挥。

这种职务安排不是偶然的,而是刘备对每个人能力的准确判断。

如果赵云真的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刘备不可能不用。刘备是个很善于用人的君主,他绝不会让人才闲置。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刘备临终前安排后事时,选择的顾命大臣是诸葛亮,而不是赵云。

这说明刘备认为赵云不具备处理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

如果赵云真的有那么强的能力,刘备为什么不让他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为什么不让他独立指挥一支军队?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一个结论:赵云的能力有限。

【五】赵云的致命缺陷:缺乏战略眼光和独立作战能力

通过对赵云军事生涯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存在几个致命的缺陷,这些缺陷决定了他在五虎将中的实际地位。

一个优秀的将军,不仅要有个人武勇,更要有战略眼光,能够看清大局,制定正确的军事策略。在这一点上,赵云明显不如其他四位。

关羽在荆州的经营就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他不仅要应对北方曹操的威胁,还要处理与东吴的复杂关系,同时还要为刘备的整体战略服务。

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判断力。

关羽深知荆州的战略价值,他把荆州经营成了刘备集团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在他的治理下,荆州不仅军事力量强大,经济也很繁荣,为刘备的整体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张飞在巴西的布防也体现了他的战略思维。

他不是简单地守城,而是主动出击,利用地形优势击败了张郃,不仅保住了巴西,还为后续的汉中争夺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飞明白巴西的战略意义:这里是益州的北大门,如果失守,整个益州都将门户大开。

因此他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不给敌人任何机会。

黄忠定军山之战的胜利,更是体现了他对战机的准确把握。

在关键时刻敢于冒险,一举击杀夏侯渊,这种战略判断力是极为难得的。

黄忠深知这一战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击杀夏侯渊,就能够彻底打乱曹军的部署,为刘备夺取汉中创造决定性的优势。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认识,他才敢于在七十岁高龄亲自冲锋陷阵。

马超虽然在蜀汉时期表现一般,但他在西凉时期展现出的战略思维还是很不错的。

潼关之战中,他能够联合各路诸侯,统一行动,这种组织协调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具备的。

马超明白,单凭一个关中诸侯的力量,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

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与曹操一战。这种战略认识是正确的,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不在战略,而在执行。

相比之下,赵云在整个军事生涯中,很少表现出独立的战略思考。

他更多的是执行别人的命令,完成具体的战术任务,而不是制定战略计划。

这种差距在汉水之战中表现得很明显。

赵云采用的"大开门,偃旗息鼓"战术虽然巧妙,但这是一种典型的应急反应,而不是预先制定的战略计划。

他没有预料到会遇到曹军主力,更没有制定应对方案,只是临时想出了一个脱身之计。

一个真正的名将,必须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能够在没有上级指挥的情况下,独自应对复杂的军事局面。

在这一点上,赵云的表现是不合格的。

关羽独自镇守荆州十多年,期间面对无数次危机,都能够妥善处理,这说明他具备很强的独立作战能力。

荆州的情况非常复杂: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有孙权步步紧逼,内部还有各种势力需要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不仅保住了荆州,还发动了襄樊之战,差点改写整个三国格局。

这种独立作战能力是极为罕见的。

张飞在巴西与张郃对峙五十多天,最终取得胜利,这也体现了他的独立指挥能力。

巴西之战中,张飞面对的是曹军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这绝不是什么等闲之辈。

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张飞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独立作战能力是值得称赞的。

黄忠定军山之战虽然是在法正的策划下进行的,但具体的执行过程需要他独立判断和指挥,这同样体现了他的独立作战能力。

定军山之战的关键在于对时机的把握。

法正只是提出了战略框架,具体什么时候发起攻击,如何鼓舞士气,如何指挥作战,这些都需要黄忠独立完成。

他的成功说明他具备独立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

马超在西凉时期更是独当一面的诸侯,这种独立作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潼关之战中,马超作为关中联军的主要领袖,需要协调各路诸侯的行动,制定作战计划,指挥具体战斗。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在战争期间表现出的独立指挥能力是不容否认的。

而赵云呢?我们很难找到他独立指挥大军作战的记录。

他更多的是作为副手或护卫出现,很少独自承担重大军事任务。

汉水之战虽然被传颂为赵云的代表作,但实际上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侦察行动。

赵云带领的只有数十骑,任务也只是接应黄忠,根本谈不上什么独立指挥大军作战。

这种差距不是偶然的,而是能力使然。

刘备是个很善于用人的君主,他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特点安排合适的职务。

赵云被安排做护卫和参谋工作,恰恰说明刘备认为他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如果我们客观地比较五虎将的军事成就,就会发现赵云的成就是最有限的。

关羽的成就:斩颜良立威天下,镇守荆州十余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让曹操考虑迁都。

这些成就每一个都足以名垂青史。

张飞的成就:长坂断后保主公,义释严颜得人心,巴西大败张郃保益州。

每一个成就都体现了他的不同能力。

黄忠的成就:定军山斩夏侯渊,改写汉中争夺战格局,以七十高龄创造军事奇迹。

这一战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马超的成就:潼关威震曹操几乎改写历史,助攻益州威慑刘璋,策动氐族响应增强实力。

虽然后期表现一般,但巅峰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赵云的成就:长坂救主表忠心,汉水脱险显机智,协助入川尽职责。

这些"成就"更多的是个人品德的体现,而不是军事能力的证明。

这样一对比就很明显了。

其他四人都有决定性的重大战绩,而赵云的所谓成就,更多的是个人英勇行为,而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胜利。

更重要的是,赵云的这些"成就"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长坂救人虽然保住了刘禅的性命,但对当时的战局并没有什么影响。

刘备当时已经有了继承人,即使刘禅没有被救出,刘备还可以再立其他儿子为继承人。

汉水脱险也只是一次成功的侦察行动,谈不上什么重大胜利。

这次行动虽然让一些曹军掉进了水里,但对整个汉中争夺战的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改变汉中战局的是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不是赵云的汉水脱险。

相比之下,其他四人的成就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羽水淹七军让曹操考虑迁都,如果不是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很可能会改写整个三国格局。

张飞巴西之战保住了益州北大门,为刘备在汉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黄忠定军山之战是汉中争夺战的转折点,直接导致曹操撤军。

马超潼关之战差点让曹操丧命,如果成功了,整个三国历史都会改写。

【六】赵云地位的真相:忠诚有余,能力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赵云虽然忠诚可嘉,个人品德无可挑剔,但在军事能力和历史贡献方面,他确实是五虎将中最弱的一个。

赵云之所以在后世被神化,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赵云的个人品德确实很好。

他忠诚、勇敢、廉洁,这些品质很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

在一个道德沦丧的乱世,像赵云这样品德高尚的人物自然会被理想化。

史书记载,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而且"先主常胜,未尝败北"。

这种完美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格,很容易成为文学创作的理想素材。

其次,赵云的结局比较好。

他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死于非命,而是善终的,这让后人更容易对他产生好感。

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部下刺杀,马超郁郁而终,只有赵云平安度过了一生。

这种善终的结局,让人们更愿意美化他的形象。

再次,赵云的事迹比较适合文学创作。

救主公儿子,保护主公家眷,这些情节很容易被加工成感人的故事。

特别是长坂坡救阿斗这个情节,天然具有戏剧性,很容易被夸大和神化。

最后,赵云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

他不像关羽那样刚愎自用,不像张飞那样暴躁易怒,也不像马超那样政治幼稚。

这种"完美"的人设很容易被理想化。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研究不能被感情因素左右。

赵云的品德再好,也不能改变他军事能力有限的事实。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史书记载,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赵云的记述,大多数都是一般性的、概括性的,很少有具体的、详细的战斗描述。

《三国志·赵云传》相对于其他几位将军的传记来说,篇幅明显较短,内容也相对简单。

关羽传记中有详细的斩颜良过程,张飞传记中有具体的巴西之战描述,黄忠传记中有生动的定军山之战记录,而赵云传记中缺乏这样详细的重大战绩描述。

这种差异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史官对不同人物重要性的判断。

史官会根据每个人物的历史贡献来决定记述的详细程度。赵云传记的相对简单,恰恰说明他的历史贡献相对有限。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史书中一些微妙的用词差异。

描述关羽时,史书用"威震华夏";描述张飞时,用"万人之敌";描述黄忠时,用"勇毅冠三军";而描述赵云时,用的是"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更多强调的是外貌而不是军事能力。

这种用词上的差异,反映了史官对不同人物能力的不同认知。

如果赵云真的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军事才能,史官不可能不用相应的词汇来描述。

但是,刘备作为赵云的主君,对他的真实能力是最了解的。

从刘备对赵云的使用情况来看,他显然认为赵云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赵云跟随刘备二十多年,但从来没有被委以镇守一方的重任。

关羽镇守荆州,张飞镇守巴西,这都是独当一面的重要职务。而赵云最重要的职务是中护军,说白了就是保镖队长。

这种差别不是偶然的,而是刘备对每个人能力的准确判断。

如果赵云真的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刘备不可能不用。

刘备在用人方面是很有眼光的,他绝不会让有能力的人才闲置。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刘备临终前安排后事时,选择的顾命大臣是诸葛亮,而不是赵云。

这说明刘备认为赵云不具备处理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

如果赵云真的是什么"完美将军",刘备为什么不让他参与重大决策?

为什么不让他独立指挥重要战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一个结论:赵云的能力确实有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赵云在五虎将中的真实地位和作用。

赵云的真实角色,更像是刘备的贴身护卫长,而不是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

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刘备的人身安全,以及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军事事务。

这种角色定位并没有什么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问题在于,后世的神化让人们对赵云的真实能力产生了错误认识。

赵云确实是个好人,忠诚可靠,品德高尚,但这些品质不能掩盖他在军事能力方面的不足。

在专业性很强的军事领域,品德只是基础,能力才是关键。

如果我们抛开情感因素,客观地评价五虎将的历史地位,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名:关羽。独当一面的能力最强,军事成就最大,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最深远。

无论是斩颜良立威,还是镇守荆州,或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每一个成就都足以名垂青史。

第二名:张飞。军事能力出色,战绩辉煌,既有个人勇武,又有战术智慧。

长坂断后、义释严颜、巴西败张郃,每一战都体现了他的不同能力。

第三名:黄忠。虽然年事已高,但关键时刻能够建功立业,战绩足以证明其能力。

定军山一战改变汉中格局,以七十高龄创造军事奇迹。

第四名:马超。虽然在蜀汉时期表现一般,但其巅峰期的能力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潼关之战威震天下,为攻取益州立下重要功劳。

第五名:赵云。忠诚可嘉,品德高尚,但军事能力和历史贡献确实有限。

更适合做护卫和参谋,而不是独当一面的统帅。

这个排序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但这是基于史实的客观分析。

历史研究必须基于事实,而不能被感情左右。

承认赵云是五虎将中最弱的一个,并不是要贬低他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赵云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做得很好。

他的忠诚和品德,确实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佩。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感情因素就歪曲历史事实。

真正的历史研究,应该基于客观的史料分析,而不是主观的情感判断。

赵云的真实形象,是一个忠诚、勇敢、品德高尚的护卫将军,而不是什么无所不能的完美英雄。

这样的赵云,或许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但却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和复杂。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自己的成功和失败。

只有正视这些真实的面目,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赵云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品德固然重要,但在专业领域,能力才是最关键的。

一个人可以因为品德而受到尊敬,但不能因为品德而掩盖能力的不足。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赵云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军事成就,但他用自己的忠诚和品德,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

这或许就是他真正的历史价值所在。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五虎将这个以军事能力为主要评判标准的群体中,赵云确实是那个外表光鲜、内在空虚的"绣花枕头"。

这个结论或许残酷,但却是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