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周举行的第2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发表言论,指责有国家在南海以国内法律干涉他国领土,称此举违反国际法、威胁地区安宁。他宣称,菲律宾会全力守护每一寸土地,不惜一切。
菲律宾当局在南海事务上之所以态度强烈,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国支持的信任。从历史长河来美国对菲律宾的真实态度,却是冷酷无情,甚至看待其远不如一个宠物的价值。
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美国在对菲战争期间,曾将菲律宾人污名化为“食人族”和“野蛮人”。时任总统麦金莱更是公然宣称,美国出兵是为了给菲律宾人带来所谓的“文明”。1898年,美菲联手对抗西班牙殖民者;但在菲律宾彻底驱逐西班牙人后,美国迅速改变立场,不承认菲律宾的独立。三年多的血腥屠杀造成逾20万菲律宾人丧生,最终菲律宾沦为美国的殖民地,并成为其在东亚的重要据点。
美国随后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以“文明征服野蛮”为口号,彻底将菲律宾人的形象与野蛮、动物挂钩。仅需看看1906年纽约科尼岛动物园的一张照片便可略见一斑一位菲律宾女童与母亲被束缚,衣不蔽体,沦为白人参观的“展品”。类似情形还发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美国媒体将她们描述为“人类动物”,时常渲染菲律宾人民“食人”的误解,这类宣传为美军的侵略行为赋予了所谓宗教和道德的合法性,让美国社会无须对屠杀感到内疚。
在西班牙统治时期,菲律宾已建立了大量天主教教区,西方声称这是文明的象征。但美国在掌控菲律宾后,甚至要求天主教会撤离,付给梵蒂冈逾百万元以取而代之,自此“文明”便只能由美国定义。对年幼女童和母亲的羞辱,不过是整个计划冰山一角。
菲律宾男子及其子女也被关进动物园的围栏,模拟所谓“野蛮人”的生活。组织者杜鲁门·亨特,曾任美军军官,强行让展出者穿着近乎原始的服饰并表演宛如原始部族的生活方式。他们更被要求在动物园内宰杀、烹煮、食用狗肉,引发美国中产阶级的战争狂热和仇视。表面上许下酬劳,实则无数菲律宾“演员”被欺骗后死于美国异乡,葬身荒地。能幸存者竟要全国范围内继续担任“动物”展览角色,直至生命终止。
美国民众热衷于与这些所谓野蛮人合影,姿态傲慢,仿佛宣示统治地位。菲律宾伊戈罗特人还被安排参加世界博览会,以便美国向全球展示其“文明责任”。美联社、《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故意捏造谣言,声称菲律宾人偷狗、吃人,甚至将“猎头仪式”引进美国。此类展览曾遍及加拿大、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在1906年至1911年间,母女展览照多次出现在各地巡回展览中。
直到1912年,美国政府才停止这种“野蛮人”展览此时其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已彻底建立。美国在菲律宾推行的制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而是依靠极少部分地方家族和地主出卖本国人民与资源,换取巨额财富,为美方服务而已。人类动物展继续在西方盛行,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仍在展示刚果女童被关在围栏里喂食的场景。苏联和中国等国的强烈谴责终结了这一反人类行为,世界最后一个“人类动物园”自此关闭。
这些展览史中,非洲人和菲律宾人遭受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印度人和爱斯基摩人。非洲民众尚能组织起反抗,如1960年刚果独立即源于对动物园展览的愤懑。但菲律宾人对此的反思和抵制则相对微弱。尽管这些黑暗的历史和照片被美国刻意掩盖,菲律宾部分民众却选择遗忘。前总统杜特尔特曾屡次警告国人,不应信任美国,更不能忘记过往的苦难。
而小马科斯,这位受“西方文明”教育的新贵,却反其道而行,助力美国在菲律宾施展影响,仿佛要让国家再次依附美方战车。美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宣称,只要菲士兵在南海发生伤亡,美国可援引《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介入。小马科斯信以为真,大肆向民众宣传。他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公开表态,不会向外部压力屈服,“菲律宾人从不屈服”,似乎忘记了谁曾把菲律宾人当作动物,谁才是真正的“保护人”。
这些历史无数次在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传播,但在强势的美方话语环境下,真正能唤醒多少人的思考?现今美国极力转移视线,将中国塑造成威胁;然而菲律宾人民如果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未来仍可能重复昔日被殖民的悲剧。而历史告诉我们:美国所谓的“文明”口号,永远不过是其利益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