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不给稀土就不让中国航班落地,话音刚落,中方减持257亿美债

大国之间的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当所有人还在盯着关税和科技封锁这些老剧本时,牌桌上的筹码已经悄然改变。真正决定胜负的,开始转向对全球关键资源和金融命脉的控制权。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看似孤立,实则紧密相连,把这场新博弈的底牌掀开了一角。一边,是美国国会山传出的强硬声音。

另一边,则是来自东方的无声却有力的金融操作。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级“战略资产”的正面硬刚。

一方亮出的是攥在手里的物理供应链“王牌”——稀土。另一方则直接撬动了对方金融体系的“王牌”——美债。

这不仅仅是政策上的互相试探,更是两种力量结构、两种发展逻辑的根本性碰撞。故事,要从一位美国议员的“馊主意”说起。

大约在9月18日前后,美国国会众议院那位专管中国问题的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抛出了一个极具威胁意味的提议。他建议,如果中国敢在稀土出口上做文章,那美国就应该直接禁止所有中国航班在美国机场降落。

这番话听起来气势汹汹,却不经意间暴露了美方策略中的急迫感。他们似乎想用一种完全不相干的筹码——航空权,去交换一个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实体产业难题。为什么?因为稀土这个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东西,实在是捏住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咽喉。

从导弹制导系统到雷达,再到如今火热的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美国的国防、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核心领域,都高度依赖这种关键原材料。而中国,恰恰在全球稀土供应中占据着超过七成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优势还远不止储量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那套先进且完整的精炼加工产业链,这是其他国家短期内根本无法复制的。

即便美国自己本土有矿,开采和加工技术也相对落后,成本高昂。甚至有一种可能是,美国辛辛苦苦把原矿挖出来,最后还得送到中国进行精炼。

所以,穆勒纳尔的提议,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要挟”,恰恰反衬出其在实体产业链上的被动。

而就在这番言论还在发酵时,中国用行动做出了回应。没有激烈的言辞,只有一组冰冷的金融数据。7月份,中国单月就减持了高达25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一操作,直接将中国的持仓总额压低到了7307亿美元,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

美债,曾是美国维系全球金融秩序的基石,是美元霸权的压舱石,一度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安全的资产。过去那种“你买我的债,我买你的货”的循环模式,正是建立在这个信誉之上。

现在,中国直接通过无形的金融操作,精准地敲打着这块基石的稳定性。这是一场典型的非对称较量:一方试图用虚拟的航空权撬动实体资源,另一方则用无声的金融撤资,回应实体产业链的潜在威胁。实体制造能力与金融信用的正面碰撞,就此拉开帷幕。

双方都在想办法降低对彼此的依赖,但节奏和心态却截然不同。一边是火烧眉毛般的寻求产业补短板,另一边则是不急不躁地执行着长周期的金融“去风险化”布局。

美国面临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除了稀土这个卡脖子问题,他们的经济内部也并非高枕无忧。超过36万亿美元的国家债务总额,像一座大山压在头顶,光是国债利息支出,就吃掉了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

为了维持运转,只能不断开动印钞机搞量化宽松,结果又在国内引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元的购买力被稀释,这反过来又让美债资产面临实际贬值的风险。

这种压力传导到了实体经济。上半年,美国农场的破产数量同比上涨了近20%。曾经作为对华出口主力的美国大豆,一度陷入“零订单”的尴尬局面。

美国大豆协会的负责人甚至发出警告,称美国农业可能面临一场“不可逆的结构性衰退”。加上消费、就业等数据表现平平,美国的焦虑是写在脸上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应对则显得沉稳许多。减持美债并非一时冲动的报复,而是一项持续了数年的战略调整。早在2022年4月,中国的持仓量就已经系统性地降到了1万亿美元以下。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2年全年减持1732亿美元,2023年减持508亿美元,到了2024年,减持规模也达到了573亿美元。这是一个清晰、连贯、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

减持美债的同时,中国正在积极地让自己的外汇储备更多元化。中国央行已经连续多个月购入黄金,增加硬通货储备。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在稳步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使用比例正在不断提升。

贸易伙伴同样在走向多元化,比如增加从南美市场的采购量。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是,尽管8月份对美出口下降了33.1%,但中国的总出口额反而增长了4.4%。这说明中国的经济韧性正在增强,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在减弱。

可以说,美国正在手忙脚乱地为一个眼前的产业缺口四处寻找补丁,而中国则在从容不迫地重构自己未来几十年的金融安全格局。一个是战术层面的应急反应,另一个是战略层面的长线布局。

中美之间的这轮交锋,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两颗巨石,激起的涟漪正在向全球扩散。它迫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国家,都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与金融体系中的位置。

首先,美国议员试图将稀土“武器化”的言论,给所有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国家都敲响了警钟。这无疑会加速全球范围内寻求关键矿产供应链“去中国化”或至少是“多元化”的努力。大家都会开始思考,如果下一个被卡脖子的是自己,该怎么办?

其次,这场交锋也成了全球金融“去美元化”趋势的催化剂。中国作为美债的主要海外持有国之一,其持续、大规模的抛售行为,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这等于在用真金白银告诉全世界的央行:美元资产的避风港属性,正在被重新评估。

这一行动,为本已在进行的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注入了新的、更强大的动力。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经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57.4%降至新低。

中国的行动,客观上动摇了国际资本对美元资产的长期信心,也为人民币等其他货币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最终,这场看似双边的博弈,其真正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正在加速一个更加多元化,但也可能更加碎片化的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到来。

过去那种简单的选边站队的时代结束了,未来各国都必须在“中美之间”以及更多极之间,做出更加复杂和精明的战略选择。

所以,回过头再看“不给稀土就不让航班落地”和“减持257亿美债”这两件事,就会发现它们远非简单的政策报复。

这是两种不同权力范式的深刻较量,是物理供应链的控制权与全球金融体系主导权的一次正面碰撞。它不仅揭示了双方在管理国家核心风险上的战略思路差异,更在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重塑着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

未来大国博弈的胜负手,恐怕不再是谁的嗓门更大,谁的威胁更直接。而在于谁能更精准地识别并管理好自身的结构性弱点,同时更有效地构建起一套独立、稳健且富有韧性的经济与金融体系,这场博弈的深水区,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