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十点,广州和佛山之间,有什么东西被永久地改变了。
当然,朋友圈里没几个人刷屏,这事儿听起来太“硬核”,没有奶茶店开业来得有吸引力。
南大干线东新高速节点立交,这名字长得能噎死人,就这么悄悄通车了。
但你信我,这玩意儿绝不是多修了几条路那么简单,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巨人,一巴掌拍在了广佛同城的“任督二脉”上。
通了,彻底通了。
我得承认,大半年前开车路过那片工地时,心里头是一万个“呵呵”。
漫天尘土,吊臂像生锈的恐龙骨架一样杵在那,导航永远在“前方施工,请绕行”和“您已偏离路线”之间反复横跳。
你堵在临时便道上,看着那些在泥潭里打滚的工程车,你会觉得,这地方要建成宣传片里那个样子,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们总是在咒骂中等待,在等待中遗忘,直到有一天,奇迹“Duang”地一下砸你脸上,你才反应过来,哦,原来那些吹过的牛,真的实现了。
聊这个,得先倒带。
通车前,你要是从桂城三山出发,想去趟南沙自贸区,那绝对是一场说走就走的……磨难。
你得先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跟外卖小哥抢道,闯过无数个让你怀疑人生的红绿灯,然后才能卑微地挤上高速。
那感觉,就像你明明买了VIP票,却被安排在“摇滚区”最后一排,只能看着前面的人后脑勺蹦迪。
而现在呢?
一脚油门,上了南大干线,东新高速的入口就在眼前,往南是星辰大海的南沙,往北是烟火人间的荔湾。
世界,突然就小了。
这事儿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在于那几条冰冷的匝道,而在于它背后涌动的东西。
交通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物理载体。
这条路,精准地串起了广州南站、长隆万博、大学城、甚至更远的三龙湾。
你想想,三山那边窝着一堆什么企业?
虎牙、欢聚时代、季华实验室……全是一帮玩代码、搞研发、眼珠子都恨不得长在电脑屏幕上的“技术宅”。
他们最缺什么?
时间。
最需要什么?
连接。
这座立交桥,等于是在他们家门口开了个“虫洞”,瞬间就能把他们传送到大湾区的任何一个创新节点。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不就快了点吗?至于吗?”
嘿,这还真至于。
广佛同城化喊了快二十年,从最早的“0757”固话并网,到后来的广佛线地铁,我们一直在努力消除那条看不见的边界。
但之前,总感觉差点意思。
就像谈恋爱,天天微信聊天,跟真正搬到一起过日子,那感觉能一样吗?
这种大型枢纽的落成,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肌体相连”。
它让佛山的“制造”和广州的“创造”之间,再也没有了借口。
这盘棋下到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中盘。
不过,每次这种大工程落地,我心里总会冒出点别的声音。
路通了,官坑村那些还保留着一点田园牧歌味道的地方,还能扛多久?
当通勤变得无比便捷,房价会不会成为一把新的“收割机”,把那些为了梦想留在这里的年轻人,连根拔起?
更深一层,当物理距离被无限压缩,我们心理上的认同感呢?
一个家在三山,上班在南沙,周末去珠江新城玩的人,他到底算是哪儿人?
这种身份的“漂浮感”,也许会是下一代“湾区人”共同的迷思。
说到底,一座立交桥,它不只是钢筋水泥。
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雄心、欲望、效率,也照出了那些被速度甩在身后的,细微的失落和迷惘。
它用最蛮不讲理的方式,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轨迹。
有人因此缩短了回家的路,有人因此找到了新的商机,也有人的小卖部,可能就因为门口的路改道了,从此门可罗雀。
所以,下次你开车飞驰在南大干线这条崭新的大动脉上,不妨把车窗摇下来一点。
你听,那风声里,不只有速度的呼啸,还有城市骨骼生长的声音。
挺带劲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