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失去了印度和俄罗斯,我们把他们推向了中国。我祝三国能一起繁荣长久。”这句话出来后,印度媒体直接回了一句:他只说对了50%。
别急,这不是吵嘴,是数据在说话——2024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油品的量比冲突前增长了超过35%,占据了全球俄罗斯油品出口的近18%。
上周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三个国家的“同框”不是礼节,而是实打实的行动。
印度在会议上多次提到与俄罗斯的能源纽带,表态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中国和俄罗斯则在贸易和科技合作上不断加码,三国在能源、贸易、甚至安全领域的互动都比以往更频繁。
回头看几件事就明白为啥“被推向”并非空穴来风。
2024年底,华盛顿对印度实施了高达50%的关税措施,理由之一是印度和俄罗斯的“过于亲密”。
在同一时期,美国多次以强硬口吻批评印度领导层的某些决策。
印度方面并没有因为制裁退让,反而在多个领域与俄、中展开更紧密的对接。
数据层面也支持这些动作不是孤立事件。
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1900亿美元,涵盖能源、军工和高科技;中印贸易在2024年接近1600亿美元,年均增速大约8.5%;印度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在俄乌冲突后迅速上升,推动印度能源进口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印度媒体强调的“另一半”责任,很大程度上指向美方的政策选择:高关税、公开羞辱式的言论、忽视印度在亚太安全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现实需求。
这些做法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广泛不满,也被用来作为加强与俄中合作的正当理由之一。
安全层面不光是口水战。
2025年“和平使命”联合军演,以及印度在印度洋的舰队部署,都带来了更密集的军事互动。
印度在边界问题上与中国仍有摩擦,但在多边框架和经济合作上,双方表现出更大的务实性,军事与经济两条线并行。
从华盛顿内部讯号看,特朗普那句“我们把他们推给了中国”反映出一种尴尬:既有遏制意图,也同时承认了政策效果的反噬。
美印关系的裂痕并非单一事件造成,而是关税、外交语言与战略误判叠加的结果。
市场也在反应。
部分资本机构把目光投向了中俄印联合的潜在机遇,能源供应链调整与区域内投资流动的变化已经在若干行业显现出资金偏好转向的迹象,尤其是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
这些事实摆在眼前:高额关税、持续的能源交易增长、峰会上反复出现的三国互动、以及媒体的尖锐回应,都在构成一个更复杂的地缘政治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