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如果说近年哪个国家在舆论漩涡中最引人众怒,以色列绝对榜上有名。别说是网络热议区,就连身边的小圈子里也长年能见到关于以色列的负面议论既有人愤怒于其在中东频繁出手,也有人感叹其抱美国大腿的姿态难看。可偏偏在全球舆论的风暴眼中,以色列竟能屹立不倒,这背后的逻辑实在耐人寻味。
令我惊讶的是,前不久一位以色列学者的一番言论又将风向推向了亚洲。据他分析,西方世界的隐忧日益加深,前景并不乐观,这还算合理,毕竟“西方衰落论”并不新鲜。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抛出重磅“以色列的未来取决于亚洲。” 这可不是寻常的危言耸听,字里行间仿佛在暗示新的方向,甚至让人忍不住猜测,难道美国的“红利”享尽后,下一步瞄准的便是亚洲市场?
说实话,很多人对于“犹太资本”心存戒心。一想到以色列四处树敌、频繁出击,尤其周边邻国几乎都“吃过亏”,谁还会乐意与其结盟?再加上在全球,尤其欧美,对以色列的批评很容易引火上身,稍有不慎就会被扣上“反犹”大帽子,真正让人吐槽无门。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凭借和美国千丝万缕的联系,总能让人投鼠忌器,无可奈何。
美国之所以始终紧紧站在以色列身后,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政治的考量。有人觉得美国撑腰下的以色列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可这位以色列学者却说,靠西方未来难再持续信任——原因倒不难理解。犹太人的历史充满流亡和被排斥的记忆,即使如今和西方关系看似亲密,骨子里却始终保持着高度警醒。况且,宗教分歧和“复国”理念在犹太内部也是无法调和的裂缝。
细想下来,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无论是宗教上的派系争执,还是不同圈层对自身认同的分歧,别说外人难以理解,连犹太人自己也斗得难解难分。更何况,历史上一旦美国“转身”,以色列就得独自领风雨,所以学者们未雨绸缪想着给国家找后路也不足为奇。
更耐人寻味的是,学者所描绘的“亚洲之路”并非大家以为的移民建国,而是继续做他们最擅长的事——生意,尤其是武器与科技上的渗透。他们设想的合作伙伴名单里,日本、韩国、印度赫然在列,几乎都与我们有复杂竞争关系。明里暗里的意图不言而喻,为未来布局、分散风险、寻找新增长点。这种精明,的确延续了对犹太民族一贯的印象在危机边缘总能发现路径。
这件事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不少人警觉地看到历次大国博弈背后总有以色列的影子,从上市公司股权到产业资本,甚至科技层面的合作,有心人早就窥见蛛丝马迹。不过我们这边对于外资和企业结构控制严格,尚未出现美式那种毫无边际的资本渗透,算是值得小小庆幸。
再者,“以色列榨美国”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冷战落幕后,美国在全球推力亚洲战略,但英法这些老牌强国因转型不畅,渐失话语权。而以色列,仰仗独特的地缘和族群身份,再加以科技和核武的护体,成了美国最为重视的棋子之一。即便如此,若哪天美国变卦,以色列的“复国之梦”就会岌岌可危,这才有了“鸡蛋不全放一篮子里”的急迫感。
讽刺的是,犹太资本的全球流动并未随着地区界限而收敛,反倒借势亚洲崛起大肆布局。其实很多以色列和犹太商人早就在亚洲国家深耕多年,只是低调行事,并不像好莱坞那般张扬。对于我们而言,或许更需警醒的不是资本的流动本身,而是如何坚定守好自己的底线。不断变换角色和市场,是他们延续几千年的生存智慧。
眼下,围绕以色列与亚洲新的互动正在浮出水面,谁也无法忽视这个民族在全球资本表演中的灵活身段。但理智来群体和个体应分开对待犹太民族内部同样分歧重重,甚至不少犹太人比外界批评以色列还要激烈。
外部世界虽热议不断,最终还得靠自己守住阵地。风云变幻之中,保持警惕未尝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你如何看待以色列当下选择与布局?如果亚洲成为他们的“新乐园”,你觉得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