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轰鸣?这隔音屏为何偏偏绕着我家走?
故事的开场,总带着点北京胡同的局气劲儿。咱们的主人公老张,就住这朝阳区花园闸北里小区18号楼,打2000年回迁之后,这十几年就没睡过几个安稳觉。每天晚上,尤其11点之后,京通快速路上那轰隆隆的重型卡车声,就跟开在他家卧室似的,震得人心慌。您琢磨,这谁受得了?
老张心里也犯嘀咕:同样是紧挨着路,就隔了一条街的定福庄东街小区,人家咋就安上了隔音屏,舒舒服服睡大觉呢?同样是老百姓,这待遇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他跑到定福庄东街小区的房子里待了一宿,嘿,还真别说,挨着马路愣是没听着啥动静。再回到自己家,那卡车声,简直是魔音穿脑。老张越想越憋屈:想当年,为了修京通快速路,祖祖辈辈住的花园闸村拆了,搬到这儿图个啥?现在倒好,路修好了,自己却成了噪音的“VIP客户”。
要说这老张也不是个认怂的主儿。他先找了高碑店乡政府,结果人家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不了。乡政府又把皮球踢给了道路建设方,说是他们没提建设需求。老张又找到首创环保集团京通快速路管理分公司,人家搬出北京市噪音污染防治办法,说小区建设晚于道路,应该小区自己想办法。老张一听就急了:“当年为了修路拆了我的房,现在噪音扰民,你们倒是两手一摊,让我自己解决?有没有点责任心啊?”
经过记者一番调查,这首创环保集团又改口了,说匝道不归他们管,让老张再去找属地政府。这来来回回的踢皮球,真让人哭笑不得。最后,高碑店乡环境办来了个“神回复”:需要“逐级反映”,还得社区“吹哨”。敢情这老百姓反映问题,还得像奥运会开幕式一样,一层层审批,最后才能“点燃圣火”?
这老张的遭遇,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奇葩证明”。明明是应该简化流程、方便群众的事情,却非要设置重重关卡,让老百姓跑断腿、磨破嘴。这“逐级反映”、“社区吹哨”的流程,听着挺规范,实际上却成了推诿扯皮的挡箭牌。这隔音屏的事儿,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部门的官僚主义和不作为。
归根结底,老张的遭遇,反映出的是城市发展中,一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他们只顾着照章办事,却忘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建设时序”、“产权归属”,难道比老百姓的健康和生活更重要吗?这“逐级反映”、“社区吹哨”,难道不是在变相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吗?
老张的遭遇,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如何让政府部门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隔音屏,何时才能不再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心墙”?
也许,只有当相关部门真正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才能让“夜夜轰鸣”的噪音,变成“夜夜安眠”的静谧。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