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从粉末到云端:一颗发动机的减法飞行

7 月 1 日的内蒙古草原,天刚蒙蒙亮时,试验场的风就带着凉意卷过跑道。工程师们裹着外套来回踱步,目光总不由自主地落在那架银色试验平台上 —— 平台下腹吊着的 “主角”,是台 160 公斤推力级的微型涡喷发动机,金属外壳上的镂空纹路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像谁用激光在钛合金上绣了朵复杂的花。有人蹲下来,用手指敲了敲发动机的涡轮罩,“咚” 的一声闷响里,藏着团队三年来的心跳:从株洲实验室的图纸到草原上空的航迹,这颗 “小心脏” 今天要在 4000 米高空,给中国航空工业交份答卷。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平台引擎轰鸣着升空,那道银灰色的弧线在天际线稳稳划过,地面观测仪上跳动的参数突然定格 —— 推力稳定、温度正常、振动幅值控制在 0.02 毫米以内。这一刻,没人说话,但有人悄悄抹了把眼角,他们知道,中国航空在增材制造领域的一块空白,被这声轰鸣彻底填上了。

这颗 “小心脏” 的横空出世,是场对传统制造逻辑的彻底颠覆。传统涡喷发动机像台精密的钟表,三百多个零件得用铣床铣出棱角、用车床磨出弧度,光是把叶片装进轮盘,就得靠老师傅用铜锤敲上百下,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而这台新家伙,靠 “多学科拓扑优化” 和 “金属 3D 打印” 两把刷子,硬是把本体零件砍去 81%,整机轻了 17.3%,推力反倒涨了 10% 还多。拓扑优化是幕后的 “设计师”,团队用变密度法在电脑里模拟气流穿过压气机的轨迹,用水平集法计算涡轮叶片的最佳弧度,可算法偶尔会闹脾气:算出的模型里突然冒出棋盘格似的无效单元,或是灰度区域的模糊边界,像幅没画完的素描。工程师们熬了几十个通宵,给程序加了 “过滤函数”,就像给调皮的孩子立了规矩,那些不听话的数字终于乖乖排成整齐的力学线条。增材制造则是把图纸变真的 “巧匠”,在株洲的 3D 打印车间里,激光束以每秒 50 米的速度扫过金属粉末床,钛合金粉末在 1500℃的高温下熔成液态,一层层堆出传统机床啃不动的复杂结构 —— 最绝的是那个气冷叶轮盘,空心涡轮轴里藏着三圈螺旋状的冷却通道,冷气顺着这些 “血管” 流到轮盘表面,能把 900℃的高温压到 600℃以下。这种在传统工艺里 “想都不敢想” 的设计,3D 打印用 72 小时就造了出来,车间老师傅第一次见时,围着零件转了三圈:“这哪是造发动机,是在金属上绣花呢!” 研发路上的坎儿不少,今年 1 月的压气机试验里,发动机转速刚到设计值的 80%,整机突然剧烈震颤,监控屏上的曲线像条受惊的蛇。团队连夜拆开发动机,发现是某根支撑梁的固有频率和气流频率 “撞了车”。他们抱着电脑重构模型,用拓扑优化把支撑梁的截面改成了类似蜂巢的六边形,第二天再试,振动幅度一下子降到了标准的五分之一。“就像给发动机做了次 CT,” 项目负责人揉着通红的眼睛笑,“连骨头缝里的毛病都找着了。”

从地面到高空,考验是级级加码的。在株洲,这台发动机早通过了整机性能测试、寿命考核,甚至在模拟极端温差的环境舱里,从 - 40℃到 60℃的骤变中都没掉过链子。但飞行才是真刀真枪的考场 ——4000 米高空的空气密度只有地面的 60%,气流里藏着乱流,平台做俯冲动作时,发动机要承受 3 倍重力的拉扯。总师老王在起飞前拍了拍操作手的肩膀:“数据别看得太死,听发动机的声音就知道它行不行。” 当平台爬升到预定高度,耳机里传来的不是预想中的嘶吼,而是平稳的 “嗡嗡” 声,像只振翅的蜂鸟。30 分钟里,发动机经历了爬升、俯冲、侧翻等 12 种机动动作,传回的数据漂亮得让人屏住呼吸:推力始终稳定在 160 公斤,波动没超过 ±2%;燃油消耗率比设计值低了 5%;最娇气的涡轮前温度,被那套 3D 打印的冷却系统控在 1050℃,刚好卡在设计红线内。当平台带着发动机落地,轮胎碾过草皮的沙沙声里,操作间突然爆发出欢呼,有人把矿泉水瓶抛向空中,瓶身落下时砸在地面的工具箱上,发出 “哐当” 一声响,像在给这场胜利敲锣。

这场突破的分量,早超出了一台发动机的意义。尹泽勇院士来实验室考察时,指着发动机的镂空结构说:“你们做的不是减重,是给航空设计松绑。” 以前造发动机,设计师得揣着 “工艺手册” 画图,遇到复杂结构先想 “车床能不能铣出来”;现在有了拓扑优化和 3D 打印,变成了 “飞机需要什么性能,就敢画什么图纸”。就像那个气冷叶轮盘,传统工艺里最多钻几个直孔,现在靠 3D 打印,冷却通道能像血管一样蜿蜒,让冷气精准地 “吹” 向最热的部位 —— 这种从 “将就” 到 “讲究” 的转变,才是真正的革命。往后,这颗 “小心脏” 能派上的用场多着呢:高端航模装上它,能做出更复杂的空中特技;两座轻型飞机用它,续航能从 500 公里提到 600 公里;农业无人机带它,能多挂 10 公斤农药,在田里多飞 20 分钟。而在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里,《2024-2043 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预测报告》早就划了片蓝海:未来 20 年,全球商用发动机要交付 1.9 万台,价值超 3000 亿美元,中国占比超五分之一。这台 3D 打印发动机靠快速迭代、定制化生产的本事,说不定就能在这片海里闯出条路来 —— 想想看,以后你网购的生鲜,可能就是装着这颗 “中国心” 的无人机送上门的。

夕阳把试验平台的影子拉得老长,工程师们围着还在发烫的发动机,有人用抹布擦去表面的灰尘,露出底下激光打印的细密纹路。“下一步把重量再减 2 公斤?”“冷却效率还能提 5%。” 讨论声里,风卷着草叶掠过发动机的进气口,发出轻微的哨音,像在应和这些关于未来的计划。远处的草原上,羊群正跟着牧人往回走,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那台今天刚完成首飞的发动机,在暮色里泛着微光,像颗埋在草原下的种子 —— 它刚破土而出,就已经让人看见,一片属于中国航空的新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