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海局势骤然升级。
菲律宾在两天内连续发起高强度挑衅,动作之大、节奏之快,几乎像一场精心排演的战术行动。
8月10日,菲方一次性出动35艘船只直扑黄岩岛海域。
这不是普通渔船队,而是由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巡逻舰协同掩护的混合编队,军警民一体,意图明确。
中方迅速反应,果断驱离,挫败其突袭企图。
但菲方并未收敛——次日下午,3艘海警船与2艘公务船再度强闯黄岩岛12海里范围,打着“为渔民运送补给”的幌子,实则试探中方底线。
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8月11日公开表态:“菲律宾不想打仗,但绝不会命令船只撤出争议海域。”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暴露战略意图:挑衅不能停,冲突不能熄,必须维持紧张态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借机将台海问题与南海挂钩,声称“台海冲突将不可避免地把菲律宾拖入其中”,以此为扩军备战提供合法性。
中国外交部此前已多次警告“不要玩火”,但马尼拉显然未将其视为红线,反而加速滑向危险边缘。
菲律宾哪来的底气?
其海军主力仍以老旧舰艇为主,缺乏现代化驱逐舰,更无远程打击能力。
单凭自身力量,根本无法与中国对峙。
答案只有一个:美国在背后撑腰。
尽管当前美国总统是特朗普,但“印太战略”非但未被搁置,反而在亚太地区加速推进。
特朗普政府一面高喊“美国优先”,一面积极拉拢盟友围堵中国,菲律宾正是其关键棋子。
为给马尼拉打气,美国不仅口头承诺“协防”,更以实际行动展示存在。
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以“高桅行动”为名,从大西洋远航至西太平洋。
这场多国联合演习绝非例行公事,而是美、日、英三国首次集结四艘具备舰载战斗机起降能力的航母级平台:美国“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即“闪电航母”),日本“加贺”号轻型航母,以及英国“威尔士亲王”号。
四舰集中部署于宫古海峡、台湾岛以东海域与巴士海峡——这些正是中国进出太平洋的关键水道。
然而,这四艘舰的作战能力天差地别。
“华盛顿”号搭载F-35C舰载机,可弹射起飞,并配备F-18E/F“超级大黄蜂”、E/A-18G电子战飞机与E-2D预警机,构成完整航母打击群。
其余三艘仅能操作F-35B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战斗机。
F-35B虽具隐身性能,但载弹量受限、航程短、无法挂载大型副油箱,难以执行远程打击或纵深突防任务。
其作战半径甚至不足以覆盖第一岛链外缘。
所谓“四航母威慑”,实为“一超三弱”的虚张声势。
美国媒体《军事观察》也承认,除“华盛顿”号外,其余平台在高强度对抗中作用有限。
但问题在于,这场演习的位置几乎就在中国家门口。
宫古海峡距浙江沿海仅约800公里,巴士海峡距广东不足1000公里。
在此距离内,中国无需出动航母即可实施有效反制。
海南、广东、福建等地空军基地可迅速起飞歼-16、歼-11B乃至歼-20,配合部署在沿海的东风-21D与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理论上可在数小时内对整个演习区域实施饱和打击。
中方并非袖手旁观。
公开AIS数据与卫星图像显示,一艘815A型电子侦察船持续跟踪演习动态,052D型驱逐舰与054A型护卫舰在周边海域保持机动警戒。
高空可能还有无侦-8或彩虹系列无人机实施监视。
这种“围观式反制”既表明立场,又避免直接冲突——你演你的,我看我的,但绝不允许越界。
菲律宾的策略更值得深究。
一面由总统府高调挑衅,一面又让外交部重申1975年中菲建交公报中的“一个中国”原则,声称“不干涉中国内政”。
这种分裂姿态并非偶然,而是典型的“切香肠”战术:通过高频次、低烈度的骚扰,逐步蚕食中方忍耐极限。
过去几年,中方在仁爱礁、黄岩岛等地始终保持克制,以执法驱离为主,避免升级。
但克制不等于软弱,更不等于可被无限试探。
美国的真实意图恐怕不是“协防菲律宾”,而是试图在亚太复制乌克兰模式。
一个中小国家在大国支持下不断挑衅区域强国,最终引发局部冲突,幕后推手则坐收军售、联盟巩固与战略围堵之利。
唯一承担风险的是冲在前线的小国。
乌克兰战争已持续三年,美国始终未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
在南海这种远离本土、贴近中国腹地的区域,美国更不可能为菲律宾火中取栗。
马尼拉若真以为华盛顿会在关键时刻出兵,那无异于自欺。
菲律宾国内并非铁板一块。
有消息指出,菲军方高层对过度依赖美国存有疑虑,部分军官私下表达担忧:将国家安全押注于外部承诺,风险极高。
民间亦有声音质疑——为何每次南海摩擦,美国军舰就高调“访问”,而谈判时却称“这是双边问题”?
这种“用你时捧上天,不用时弃如敝履”的套路,菲律宾难道看不透?
这场风波背后,是西太平洋力量格局的根本性重塑。
中国海军早已突破“黄水海军”局限,走向深蓝。
福建舰——中国首艘配备电磁弹射系统的国产航母——预计2025年底前正式服役。
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与美国“福特级”同代的航母技术能力。
福建舰不是终点,而是新一代航母序列的起点。
舰载机方面,歼-35隐形舰载机已进入测试阶段,第六代舰载战斗机的研发进度甚至可能领先全球。
在舰载无人机、智能空战系统、高能武器等前沿领域,中国正尝试构建非对称优势。
反观美日英演习,仍困于“航母对航母”的冷战思维。
他们似乎未意识到,现代海战的核心是体系对抗,而非平台数量。
在中国近海,陆基雷达网、天基侦察星座、水下声呐阵列、岸基反舰导弹、空军战机与海军舰艇已织成一张立体杀伤链。
在此环境下,即便最先进的航母,也可能在发现目标前就被锁定、摧毁。
所谓“封锁第一岛链”,早已是过时的战略幻想。
中国海军舰队近年频繁前出西太平洋训练,早已超越“突破封锁”的阶段,转向远洋作战能力建设。
东盟国家对此保持沉默并非偶然。
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同样拥有南海主张的国家,此次未随菲起舞。
他们清楚:南海问题最终需通过对话解决,而非倚仗外部武力。
东盟一贯主张“双轨思路”——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协商,和平稳定由中国与东盟共同维护。
菲律宾当前“边谈边闯”的做法,正在破坏区域互信机制。
黄岩岛虽小,战略价值极高。
它扼守南海东北出口,向东直通太平洋,向西俯瞰吕宋海峡。
自2012年对峙后,中方已实现常态化管控。
菲方渔船偶有靠近,均被海警船及时驱离,但中方始终避免冲突升级。
这种克制源于实力,而非退让。
如今马尼拉试图以“高频骚扰”逼中方要么忍让、要么被迫升级,实属危险赌博。
真正的威慑不在于喊话,而在于底牌是否扎实。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东风导弹的命中精度、海警船的吨位与数量,都是无声的警告:别试探,没用。
菲律宾若继续充当美国代理人,终将发现自己不是棋手,而是棋子。
美国乐见其成——亚太有事,军火好卖,盟友听话,国内矛盾转移。
但把别国当耗材的玩法,终有反噬之日。
海风依旧吹拂黄岩岛的礁盘,浪花一遍遍拍打沉默的岩石。
中国海警船静静停泊,雷达天线缓缓转动。
远处,菲律宾小船在海平线上若隐若现,像一群不知归途的海鸟。
海鸟能凭本能返巢,人却可能因误判而坠崖。
南海不是角斗场,更不该成为代理人战场。
但若有人执意点火,火焰终将灼伤点火者自己——这一点,时时刻刻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