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国务院的大楼里,有些事情正在悄悄发生,普通人从新闻里根本看不到。想象一下,一份关乎成千上万人性命的紧急电报,从耶路撒冷发往华盛顿,本该是十万火急,结果呢?它就像掉进了一个黑洞,连大使的办公室都没进去,更别提白宫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粉饰太平的报告,说一切都好,人道需求都满足了。
这事儿听起来像不像电影情节?但它真实发生了。动手脚的人不是什么大官,而是大使的首席顾问,一个叫大卫·米尔斯坦的家伙。他利用自己那个看起来不起眼的位置,硬生生把一线外交官发出的饥荒警报,换成了一篇听起来像是在给某个基金会打广告的宣传稿。结果就是,那份警告加沙濒临饥荒的电报被扣下,两个月后,全球饥荒监测机构正式宣布,加沙真的陷入了饥荒。
米尔斯坦这个人,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在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上筑起了一道高墙。他就像个信息“守门员”,任何他觉得“不顺眼”的、批评以色列的内容,都别想从他手底下溜过去。他不仅修改新闻稿,还大刀阔斧地删减官方的人权报告。一份原本近百页、对以色列和哈马斯都有严肃批评的报告,到他手里就只剩下九页,而且矛头几乎只对准了巴勒斯坦组织。
更夸张的是,他还想改变官方的用词,试图让美国政府把国际上通称的“约旦河西岸”改叫“犹大与撒玛利亚”。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个名字,这个称呼背后有极强的政治色彩,是支持以色列吞并那片土地的人才会用的词。这种做法,等于是在用官方文件给单方面的政治主张背书,完全抛弃了外交上应有的中立和审慎。
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谁心里不打鼓?有个叫沙赫德·戈雷希的新闻官,就因为在一份声明里跟米尔斯坦意见不合,没过多久就被毫无理由地解雇了。戈雷希自己说,是米尔斯坦联系了参议员办公室,把他给“办”了。这件事在国务院内部传开后,一种无形的恐惧开始蔓延,大家私下里都在嘀咕:连他都能被搞掉,下一个会不会轮到我?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沉默。那些对巴以冲突持相对客观立场的外交官,现在根本不敢在内部会议上说真话,生怕被贴上“不服从”的标签。国务院内部本来有一种叫“异议电报”的机制,是受保护的,允许官员对现有政策提出不同看法。可现在,连签这种电报的人都提心吊胆,因为整个环境已经变成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你可能会好奇,一个顾问哪来这么大的权力?这就要追溯到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一个决策了。当时美国把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顺便把原来独立运作、负责巴勒斯坦事务的领事馆给合并了。这么一搞,原本能绕过大使、直接跟华盛顿沟通的渠道就断了。所有关于巴勒斯坦事务的信息,都必须先经过大使馆这一关,而米尔斯坦,就是那个最关键的“过滤器”。
说白了,他能这么“一手遮天”,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整个权力结构出了问题,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在他之前,也有人扮演过类似的角色,比如前任大使的幕僚长阿里耶·莱特斯通,同样是拦截那些他们不喜欢的报告。这种把个人立场凌驾于专业外交之上的做法,在拜登政府上台后曾一度有所收敛,但现在似乎又卷土重来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事情,我心里挺复杂的。我们总说要实事求是,可在一个号称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外交中枢里,事实却可以被如此轻易地扭曲和掩盖。当一线的专业外交官的声音被压制,取而代之的是带有强烈偏见的政治顾问的“一家之言”,那么做出的决策还能反映真实情况吗?这不仅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不公,更是对美国自身国际信誉的巨大消耗。
当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再基于对事实的全面了解,而是被少数人的意识形态所绑架时,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其他国家还怎么相信你的调解和承诺呢?这就像一个裁判,比赛还没开始,心里就已经判了某一方赢,那这场比赛还有什么意义?
信息如果不能自由流通,真相就会被埋没,而基于谎言的和平,终究是脆弱不堪的。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内部的权力游戏对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呢?
参考文献: [1] Echols, C. (2025). Inside the State Department’s culture of fear. Responsible Statecraft. (注:本文根据所提供中文编译文章还原,实际发表信息以原文为准)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