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本是草长莺飞,思念绵长的日子。
那位军事博主,背着双手,在山路上慢悠悠地走着,心里头盘算着家里的老物件、部队的老战友。
突然,路边几丛酸藤子果簇拥着,青绿中带着点点紫红,煞是喜人。
几个跟着的大娃小娃,看到这些野果子,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大叔,这是啥?能吃不?”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子仰着头,指着那串果子问。
“吃啥吃!这可是子弹!”军事博主想也没想,脱口而出,语气里透着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军人作风。
谁知道,这话一出口,那群小家伙们立马“嘁”了一声,脸上写满了不信,嘴里还嘀咕着:“大骗子!骗人的!”这下可把博主给气乐了,心里头那股子倔劲儿,就像老兵看到军旗被质疑一样,蹭地一下就冒出来了。
开玩笑,他可是堂堂正正的军事博主,平时没少给大伙儿科普武器装备,怎么能被几个小不点儿给扣上“骗子”的帽子?
这正人君子的口碑,那是用多少军事干货一点点儿攒起来的!
不行,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得证明给这些“小屁孩”看,这酸藤子果,确实能当“子弹”!
于是,他大手一挥,指挥着大家伙儿砍了几枝酸藤子果,带着这些“战利品”就往家走。
这不,本来该是围着锅台转悠、准备晚饭的当口,他却选择“挂炉免战”,一头扎进了“武器制造”的“休闲时光”里。
他要做的,不是别的,正是那款用竹子做的老物件,多少80后、90后的童年,都因为这玩意儿变得“硝烟弥漫”。
没错,既然找到了“子弹”,那“枪”可不能缺席啊!
这“枪”有个响亮的名号,叫“酸藤果枪”,要是在两广地区,大伙儿准保异口同声地喊它——“噼啪筒”!
这名字,多带劲儿,一听就知道是个“硬茬儿”!
他带着这群“小兵蛋子”,穿梭在后屋那片茂密的竹林子里。
在他眼里,那可不是普通的竹林,那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军火库”!
选材,这可是“武器制造”的第一步,马虎不得。
他仔细地挑拣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要拇指大小粗的,长度嘛,二十厘米左右正好,竹节得长,中间的孔要小,竹子还得硬实点,这样的竹子才够格当‘枪筒’!”他这挑挑拣拣的功夫,就跟部队里军械师挑选材料一样,一点儿也含糊不得。
这种精挑细选,可不就是为了保证“武器”的性能和耐用度嘛!
“光有‘枪筒’不行,还得有‘撞针’!”他继续讲解着。
乡下地方,现在还能见到竹木筷子,这可真是老天爷都在帮衬着。
他直接从家里挑了几对旧的,拿着小刀,三下五除二,磨磨削削几下,齐活!
这筷子杆,摇身一变,成了“噼啪筒”的“核心部件”——“撞针”!
这可不就是野战环境下,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生存智慧”吗?
“先来做‘枪筒’!”他一边说,一边麻利地动手,“把竹子前端的竹节头去掉,保证竹管中间是通的,竹尾的竹节头可得保留住,那是咱们‘高压气室’的底儿!”接着,他又开始制作“枪柄”。
在竹尾四五厘米的地方,用小刀切下一小节竹子,这就是手柄。
然后,找一根能刚好插进竹孔的筷子杆,插进前端的竹孔里,再固定在手柄孔里,长度比前端的竹子稍短一点儿就行。
这些步骤听着简单,做起来可没那么快手。
博主他虽然是“老司机”了,可毕竟久了没碰这玩意儿,手艺有点儿生疏。
再加上不只做一个,而是得给这群大小孩儿,人手一支“枪”,光这活儿就花了他一两个小时。
不过,当一支支“噼啪筒”在他手里成型,交到孩子们手上时,他觉得值了!
看着这群“全副武装”的小家伙们,他心里头那股子“部队带兵”的激情又燃起来了!
“各位新兵,都给我仔细听好了!”他嗓门儿一亮,把孩子们召集到一块儿,“这‘噼啪筒’,可不光是打着玩儿,里头可藏着大学问——气压原理!”他指着手中的竹筒,绘声绘色地讲解起来:“这野果子或者湿纸团,塞到竹管里头,它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密封作用。当咱们用‘撞针’一头使劲儿往前一怼,管腔里头的空气就给它迅速压缩了,这气压啊,那是一下子就爆升起来了!”
孩子们听得入神,眼睛瞪得老大。
博主继续说:“这气压高到一定程度,就像憋足了劲儿的弹簧,它可不就得找个地方爆发出去吗?这时候,竹管另一头塞的‘弹药’,就会被这股子高气压给冲出去,同时呢,管腔里的高压空气一释放,‘啪’的一声,响亮得很!”这不就是最原始、最直观的“火炮发射”原理吗?
从这小小的“噼啪筒”,能看到最基本的力学和物理学,这玩意儿可比课堂上的枯燥讲解有意思多了!
博主示范了一次,那清脆的“噼啪”声一响,孩子们立刻沸腾了!
之前砍回来的酸藤子果,这下可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成了实打实的“子弹”!
酸藤子果,紫金牛科植物的果实,未成熟的时候青绿坚挺,拿来当“子弹”正合适。
不过呢,这天然的“子弹”大小不一,打起来效果也一般般。
为了让这群“小兵”玩得更尽兴,博主又寻思了个“备弹”——弄了几张旧报纸,搓成湿纸团。
这湿纸团,在他们小时候,那可是“弹药季节”过后的“战略储备”,好用得很!
“开战!”博主一声令下,瞬间,竹林边的小空地成了热火朝天的“战场”!
孩子们兴奋地挑选着大小合适的“弹药”或纸团,填进竹管一头,然后抓紧“撞针”,快速迅猛地向前推动!
“噼啪!噼啪!”一声声清脆的响声此起彼伏,竹管顶端的“弹药”带着风声飞了出去!
更绝的是,原先竹管底部的“弹药”,会被这一下推送到竹筒顶端,实现“半自动”的连续射击!
这可不就是最原始的“火力压制”战术吗?
他们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你追我赶,你打我跑,连家里喊吃饭的声音都差点儿没听见!
那一刻,博主看着这群沉浸在“战斗”中的孩子们,心里头涌起一股暖流。
他仿佛回到了自己小时候,那种因为玩得太疯,被大人喝斥的“幸福”时光。
那是一种纯粹的、无忧无虑的快乐,也是一种在玩耍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宝贵经历。
如今,这种充满野趣的“噼啪筒”已经不那么常见了。
城市的孩子们,可能连酸藤子果长啥样都不知道。
可是,它承载着的,是他们这一代人满满的童年回忆,也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过去孩子们那股子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百折不挠的动手能力。
它不仅仅是一个玩具,它更像是一座移动的“军事小课堂”,悄无声息地教会了孩子们关于物理、工程、甚至战术的最初概念。
一个简单的竹筒,几颗野果,就能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战斗”热情,让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这,可不就是我们民族骨子里那股子不服输、不认命的精气神儿吗?
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一定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