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人晒出自己下班之后跑外卖的日常,里面有大厂员工,也有医务工作者。他们描述里,送外卖有不少好处:能锻炼身体,还能缓解白天本职工作的压力,更实际的是能多一笔收入。
有人专门算过账,每天花三个小时送单,一天能赚一百多块,一个月下来差不多能增收 3000 元。还有人说,把以前刷短视频的时间用来跑外卖,既能吹着江风,又能赚到钱,比躺着刷手机有意义。
但这事也引来了不少争议。有网友直接反驳,说这种说法根本不符合现实 —— 真正全职跑外卖的骑手,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月下来也不过赚六千块,兼职的凭什么能轻松分走一杯羹?这逻辑就像说 “皇帝用金锄头种地” 一样脱离实际。
更有人点出核心问题:年轻人挤着去做兼职外卖,根本不是因为 “喜欢”,而是主业收入不够、社会保障没跟上的困境。把这种无奈当成乐趣,把辛苦说得很浪漫,不过是资本愿意看到的 “精神胜利法”—— 若韭菜都觉得自己在玩“寻宝游戏”,谁还会反抗镰刀?
还有跑过外卖的人分享真实感受:自己跑的时候专挑远距离的单,因为钱多,跑一单算一单,要是只当锻炼身体,身体状态好,确实不觉得累。可要是靠这个讨生活,身体又不算强壮,抢单还慢,那就特别辛苦,为了多赚点钱,经常熬到半夜还想接单,最后累得精疲力竭。
也有人说,谁下班了不想去打游戏、和朋友聚会,或者干脆躺在家里休息?下班还要再做一份工作,这种生活根本没什么好娱乐化的。真要想多赚钱,不如多花时间提升自己,学新技能,单纯靠体力换工资,做得越多身体越累,反而会让人更没精力去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下班跑外卖?背后其实是多重现实因素。首先是主业收入的问题,现在不少行业工资增长慢,生活成本却在涨,房租、房贷、孩子的学费,哪一样都要花钱,3000 块的额外收入,对很多家庭来说能帮上大忙,比如补上每月的生活费缺口,或者攒点应急的钱。
其次是职场压力的缓解,很多人的本职工作要么节奏快、KPI 压得人喘不过气,要么反馈周期长,努力了也不一定有及时回报。而跑外卖不一样,送完一单就能拿到一单的钱,这种即时的反馈能让人暂时忘掉主业的焦虑,有种 “靠自己双手赚钱” 的踏实感。
另外,外卖兼职的灵活性也很关键,下班时间能自己安排,想跑就跑,不想跑就休息,不用受固定考勤的约束,对已经被主业绑住的人来说,这种 “自由” 很有吸引力。还有就是经济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有些行业不稳定,裁员、降薪的消息时不时出现,大家心里没底,多一份兼职就多一份保障,哪怕赚得不多,也能让人更安心。
有分析认为,年轻人下班跑外卖月入 3000,表面看是 “增收妙招”,实际上反映出青年就业质量的问题。很多人的主业虽然听起来不错,比如大厂、医院,但可能存在薪资没达到预期、福利保障不完善的情况,比如社保按最低标准交,没有额外的补贴,导致大家不得不靠副业填补缺口。
短期来看,体力换收入能解燃眉之急,但长期下来有隐患 —— 每天下班再跑三小时,身体会过度消耗,时间长了会影响主业的精力,甚至可能因为疲劳导致工作出错。而且,把时间都花在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上,没有时间提升专业技能,会影响长期的职业发展,相当于用 “眼前的小钱” 牺牲了 “未来的大钱”。
也不是说不能跑外卖兼职,而是要分情况看待。如果只是短期过渡,比如家里有急事需要凑钱,或者主业比较清闲,偶尔跑一跑没问题;但如果把兼职当成长期的增收方式,就要算清楚 “隐性成本”—— 比如路上的交通安全风险、长期骑车对膝盖腰椎的损伤,还有牺牲掉的陪伴家人、自我提升的时间。要是想长期增加收入,不如结合自己的主业找方向,比如做和专业相关的兼职,既能赚钱又能提升技能,比单纯跑外卖更有价值。
其实大家争论的根本不是 “跑外卖好不好”,而是 “为什么不得不跑外卖”。要是主业能让收入稳定、压力可控,谁会愿意在下班之后还要顶着晚风、冒着风险去送单?那些说 “跑外卖解压”“赚钱又锻炼” 的声音里,可能也藏着对现实的妥协 —— 毕竟,能多赚 3000 块,能让生活稍微松口气,哪怕辛苦点,好像也值得。但更该关注的是,如何让年轻人不用靠 “下班跑外卖” 来缓解压力、填补收入缺口,让主业本身就能给人足够的安全感和获得感。这比讨论 “兼职该不该跑”,更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