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二战后胡志明为何宁愿受法国统治也不愿被中国控制

话说回来,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越南的局势真是一团乱麻。日本投降后,大家都以为能趁机争取独立,结果法国又想东山再起,中国国民党军队也从北边边境往这边开进来了。在这时候,胡志明作为越南争取独立运动的领头人,面对两方面的压力,得做出抉择。他那句知名的话,实际上是反映了对中国影响的深层次担心,觉得法国虽然是老牌殖民者,但短时间内还能应付过去,要是中国插手,那麻烦就大了。

先说说越南和中国那点恩怨情仇,这事得从头讲起。越南人从古早就和中国王朝扯上关系,早在大秦汉朝时期,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南下,把越南北部收入版图,设了交趾郡啥的。那会儿越南被管了好几百年,虽有起义,也总归被压着。到了唐朝,又是类似的情况,中国军队南征,越南人组织反抗,但还是得听命于中央。

宋朝那阵子,越南算是摆脱了不少束缚,可边境的争端还是没消停。明朝在1406年干脆派兵打进来,占着越南二十多年,直到1427年才被赶出境。这些往事在越南人心里扎了根,对北面的强国总有点戒备,觉得一旦陷进去,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脱身的事,往往拖成长期控制。胡志明是个有学问的人,这些历史他肯定清楚得很,他带领越盟在二战打鬼子的过程中,也多少吸取了这些老经历的教训。

二战刚结束,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胡志明立刻在河内宣布了越南的独立,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这事发生在9月2日,民众那时挺激动,但国际形势没那么简单。按照盟军波茨坦会议的安排,负责接收北纬16度线以北日军投降的,是中国国民党军队。蒋介石派出卢汉的部队,从云南边境进入,军队规模也不小,大约有20万人,很快就控制了河内和海防这些北部主要城市。表面上是负责接收投降,但实际上他们开始干涉越南本地事务,给越南国民党等反共团体提供武器和培训,还有试图影响越南未来的政治走向。蒋介石那会儿正和共产党打仗,他在东南亚拉拢盟友,也想确保越南未来的政权对中国保持友好,免得后院起火。

胡志明一看这阵势,心里就打起了鼓。中国军队一进来,就把位置抓得死死的,查找越盟的据点,抓一些人,维持北部的秩序,不过这秩序明显偏向反共那帮人。越南过去被中国管了那么久,胡志明担心这回国民党赖在这里不走,或者扶持个傀儡政权,越南的独立肯定就悬了。说起法国,虽然他们也想恢复殖民,但二战把法国折腾得够呛,国内经济一塌糊涂,国际地位也大不如前,想维持在远东的殖民地能力有限。胡志明心思细腻,觉得法国是老冤家,短时间内还能谈得拢,给越南争取点缓冲的空间。

到1946年初,胡志明就开始跟法国打起了交道。二月的时候,派人前往巴黎谈谈,讨论点自治啥的。到三月六号,海防那块出了点事情:中国军队跟法国舰队闹了点冲突,开炮把法国船赶跑了。这一闹让胡志明更焦虑,他觉得如果中国军队不撤,越南就得夹在中间当夹心饼干。同一天,他签了法越协定,答应让法国军队进入北部,作为交换,法国承认越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中国军队一看到法国来了,也开始削减规模,几个月后基本退出去了。这步棋,实际上是用法国来挤走中国的存在,他那句“我宁愿闻五年法国屎,也不愿一辈子吃中国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说的,比喻得挺直白,反映了越南人对过去阴影的现实感受。

要理解胡志明为什么会这么想,得看看当时的国际局势。二战刚结束,殖民体系逐渐崩碎,可大国之间的角逐还没结束。美国和英国都支持法国在东南亚的利益,主要是怕共产主义的势头扩散,但同时又不愿得罪中国国民党,毕竟蒋介石算盟友嘛。越盟领导人胡志明带点共产背景,但其实当时挺会变通的,没有完全死心塌地往苏联或中国那边靠。他很清楚,法国的势头已经减弱,国际支持也没以前那么强,大国干预越南的手段也少了。再说中国国民党国内那麻烦一大堆,着眼点更多是为自己后路考虑。经过权衡利弊,胡志明觉得让法国逐步回来,反倒能争取时间巩固自己在农村的影响力,壮大武装力量,为将来的独立做准备。

协议刚刚签好没多久,法国就开始露出真面目。1946年11月,他们对海防展开炮击,越南守军进行反击,局势逐渐升级成全面的战争,也就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开始。法国调集不少兵力,试图压制越盟,但越南人民军用游击战术,逐步蚕食法国在当地的控制区域。胡志明那会儿已经在北部山区建立了根据地,推动土地改革,调动农民加入抗战。打了整整八年,法国国内的舆论不支持,经济也扛不住,到了1954年,奠边府战役爆发,法国军队被包围,最终投降。这个战役算是个关键的转折点。

那会儿,日内瓦会议一搞,国际社会也开始插手,结果法国被迫收兵退场。越南被划成两部分,北纬17度线成了分界线,北边变成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当了主席。接着,他带领北越搞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想实现国家统一。南边嘛,是由保大帝和吴廷琰掌控,得到美国的撑腰。胡志明没等到看到国家统一,1969年9月2日因心脏病走了,享年79岁。他的遗体安放在河内的巴亭广场陵墓里。真正的统一是在1975年,北越军队挺进西贡,终结了这场战火。

这句话听起来挺激烈的,但其实反映的是越南悠久历史的回声和二战之后现实的无奈。胡志明用这个表达方式,是为了强调对国家主权的重视,也算是一种避免更大冲突的策略。毕竟,历史总是如此,一环扣一环,理解了这些,就能更明白小国之间的博弈有多不容易。